新年伊始的两个月内,北京市推出了数十项新政策,旨在助力全市经济‘起跑顺利’,力争实现开门红。
2月27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综合处处长王育玲在媒体吹风会上透露,开年以来,该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持了向好态势,工业用电量、增值税开票金额、银联刷卡消费金额等数据保持正增长,160项计划在一季度开工的市、区重大项目已实现开工110项。
一季度已开工110项市、区重大项目
北京市民关心的以旧换新政策在春节前就迅速落地。其中,本市按照“立减补贴”模式,实施家电以旧换新和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家电补贴商品由2024年的8类扩大到12类,也新增实施对手机、平板和智能手表(手环)这3类数码产品补贴。同时,北京市商务局对2025年参与“立减补贴”模式政策实施的企业采取动态征集补充方式,实现随报随审随入围。截至目前,全市参与该政策实施的企业数量已从2024年的148家商家、852个门店大幅增加到364家商家、2490个门店,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消费者享受补贴的便捷性和体验。
不仅如此,2025年出台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还聚焦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扶植培育中小企业、提升企业获得感、区域均衡发展。
多措并举下,该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持了向好态势。1月1日到2月20日,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最新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六方面亮点,其中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5%,增值税开票金额同比增长10.4%,反映出制造业销售收入的显著改善和经济运行的积极态势。其中,根据北京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1月1日—2月20日,汽车、电子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速分别为3%、30.1%,保持较快增长;同时,第三产业增值税开票金额同比持平。消费持续恢复,银联刷卡消费金额同比增长6.8%。投资项目的实施步伐加快,截至2月25日,一季度计划开工的160项市、区重大项目中,已有110项顺利开工,开工率达到68.8%,这一比例与2024年同期相比保持持平。
创新型中小企业首贷按40%贴息
中小企业是北京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一季度,北京聚焦扶植培育中小企业,推出首贷贴息、梯度培育、支持农产品加工等多个专门支持政策,为中小企业塑造良好发展环境。”王育玲说。
首贷贴息是中小企业关注的“减负”措施。自2022年5月北京出台首贷补贴政策至今,该政策已为2.7万家中小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超4.3亿元。近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对中小微企业首次贷款贴息实施细则进行修订,调整贴息标准,除了对广大中小微企业按照实际获得贷款所产生利息的20%给予贴息支持,还专门对北京市创新型中小企业重点扶持,将其贴息比例提升至40%。
新版实施细则出台,为企业开辟了更多登记路径,涵盖北京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首都之窗在线登记、贷款服务中心现场办理及入驻银行代办服务四大渠道。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还采取了资金直达企业的补贴方式,财政贴息资金将直接拨付至企业账户,从而缩短资金到账周期,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8个领域首台套产品可获支持
根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的最新数据,自1月1日至2月20日,北京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的增值税开票金额分别实现了12%和17.8%的显著增长。这两个数字虽然是税务方面的,背后却代表着企业的创新活动日趋活跃。
“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科技服务业以占全国一成的企业数量,创造了两成的收入,贡献了超三成的利润。北京科技服务业门类齐全、资源丰富,涵盖了研发、设计、转化、知识产权等创新链各环节,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孵化器等数量均居全国城市首位。”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科技服务业处处长梁杰介绍,北京科技服务业涵盖了研发、设计、转化、知识产权等创新链各环节,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孵化器等数量均居全国城市首位。然而,北京科技服务业仍面临挑战,包括企业能级有待提升、市场需求潜力待挖掘、新兴转型步伐需加快等。
根据上个月发布的《北京市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本市将以“新技术”焕发“新业态”。比如,在研究和试验服务领域,北京正积极支持企业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推动科研新范式的探索;在检验检测领域,鼓励企业开发在线检测和物联网智能检测等新模式,以拓展一站式综合服务业态。北京市副市长梁杰表示,通过3到5年时间,北京将努力构建具有北京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产业集群,旨在显著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力、市场辐射力和创新引领力。
此外,北京市正重点面向医药健康、集成电路、交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特色智能专用装备、高端能源及节能环保装备、航空航天、前沿领域关键设备这8个领域征集首台(套)产品,将为研制和应用企业提供相关政策和服务支持;同时,征集2025年清洁生产示范储备项目,符合条件的将纳入储备库,评审通过后,可获得不超过审定投资30%的补助。记者获悉,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本市还有一批政策举措将在3月陆续推出。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