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第六届中医药文化大会在陕西渭南举办,农工党中央原社会服务部部长、全国中医药文化大会执行主席刘峻杰现场接受媒体采访,刘峻杰以《中医药文化的时代担当——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向记者阐明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高度审视中医药文化的重大价值,要深刻探讨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建设方略,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自信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刘峻杰表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具有民族性,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中华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渗透在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使中华民族拥有持久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向心力。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文明传承连绵,虽历经风雨曲折,至今昂然屹立世界,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硬核”特质。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谓文化自信,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所谓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是对文化的意义、地位和作用的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发展和进步的责任担当。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悟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自觉。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更加珍视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鲜明特色;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辉煌的文化,是我们自信的根底。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全党全国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引领和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从国际关系和世界发展大势来看,文化自信也关系到参与国际竞争的国家软实力。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中医药文化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刘峻杰说:没有中医药文化的真正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中医药文化是通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桥梁。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着重强调的是“钥匙”。
一是中医药文化具有强烈的哲学属性。中医药文化包含了“道、法、术、器“等不同层面,其核心在”道“即价值理念。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铺就了中华民族社会心理结构、家庭和个人生活方式的底层逻辑,诠释和规范着中华民族的社会经济生活图景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概括为“仁、和、精、诚”四个字。首先,中医药文化强调“医乃仁术,无德不立”,体现了儒家思想与医学本质的结合;其次,中医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指南;第三,中医药文化具有“大医精诚”的思想道德境界,以敬业修德倡导精益求精的服务精神;第四,中医药文化中要求顺天应时,精气神和谐共生,阴阳平衡,以“致中和”为价值取向,对维护生命健康和社会和谐都极具价值。中国有句古语,叫做“父母不知医者为不慈,儿女不知医者为不孝”,在座的嘉宾中恐怕没有人不懂得一些中医的知识并且应用。可见,中医文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另外,古人云:“下医医病,中医医人,上医医国”,中医文化不但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生活之中。毋庸置疑,持续推进中医药的文化自觉,努力构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必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
二是中医药文化具有显著的实践价值。中医药文化“理、法、方、药“系统完备,是特色鲜明的医学体系。中医药历经数千年临床实践,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今天在疾病防治方面仍发挥着不可多得的作用。中医药疾病防治核心理念是整体观,有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学说、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论治学说,有“清、补、汗、和、消、下、吐、温”的治则治法,有四气五味、性味归经的药性学说,还有丰富多样的天然药物以及非药物治疗手段,以及独特的治未病思想及方法体系。以近年来中医药疫情防控实践来看,中医药治疗使用中药汤剂、穴位贴敷、中药精油香薰以及八段锦、热敏灸、拔罐等非药物的各种中医特色疗法,在提高免疫力、改善初期症状、减少轻症向重症转变、中西医结合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它的“简便验廉”的特点等方面优势明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已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选择。
三是中医药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特征。历朝历代,中医药名医辈出,为中医药理论方法体系的完善创新发展做出独到贡献。医祖扁鹊,确立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断方法,汉代《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奠定中医药学理论的成熟;张仲景创立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华佗被称为“外科之父”,魏晋皇甫谧著书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唐代的药王孙思邈写成《千金方》,北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被称为“儿科之圣“;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朱丹溪分别开创”寒凉派““补土派”“攻下派”“火攻派”学说;明代李时珍编著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清代叶天士创立“温病学派”。当代中医药创新发展,有屠呦呦突破青蒿素提取难关,荣获2015年医学或生理学诺贝尔奖;王琦院士研究“九种体质辨识”的成功发布,有陈可冀深研活血化瘀,有吴以岭创立脉络学说,有张伯礼开拓中药组分,有黄璐琦创新分子生药学,等等,近年来一批中医药成果荣获国家科学进步奖项。尤其经历三年之久的“抗击新冠疫情”战役,中医药发挥了极其神奇的作用,疗效显著,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医药终于展露出它应有的风貌,中医药文化春风吹又生。当前,对于人类健康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境,以及对于生命健康的追求,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和先进性。随着中医药防病治病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演进,为临床诊疗,尤其是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慢病防治和疫病防控提供了独到而有效的保障。
但是,当前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比如质疑中医药科学性的声音还不绝于耳,中医药临床特色淡化、优势弱化现象严重中;医药管理、科研、教育等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西医药化特征明显;中医药产业、医保等政策支持仍不给力。这些问题和现象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缺少中医药文化自觉和自信。
针对当前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的认知状况,我们的应对之策就是大力推动中医药文化自觉,引领一场深入人心的中医文化运动,诠释中医药文化理念,让人民群众体验中医药、认识中医药、享受中医药,从而增强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认可,广泛扎实地树立中医药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自信。
近年来,我国在中医药自觉与自信方面迈出坚定的步伐,随着2014年农工党中央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召开的中医科学大会的持续召开,中医科学理念得到全国上下一致的认同;我国首部《中医药法》颁布实施,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了全国中医药大会,首次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特别是印发了《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 《“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两个文件,明确提出一系列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举措。
“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制定了12项重点任务,主要围绕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全面构建中医药文化弘扬体系,推动中医药融入广大群众生产生活,为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标定了“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从2017年由我们各全国性中医药社团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医药文化大会,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以其很高的规格和引领性影响力在全国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已成为中医界乃至大健康领域的一面旗帜,引领着中医文化运动的深入推广,对中医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为时代使命的担当
刘峻杰还表示:建树中医药文化自信,离不开国家战略指引和政策支持,也离不开文化自觉和文化建设。
一要加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医药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全民中医药文化素养、中医药文化品格和中医药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人们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可。要充分发挥政府主体效应,把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发展要求,制定中医药文化中长期战略导向规划,提供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政策环境,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要充分发展社会参与效应。借助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的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发挥社会力量,联合推动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多主体、全方位建设。尤其在中小学课程中正面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争夺下一代接班人,使他们从小建树牢固的中医传统文化理念,一代代守护好民族文化的血脉。
三要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医药产业发展是中医药文化重要的推手,文化要融入产业,融入产品,融入市场,融入生活,要拓展中医药文化产业触角,不断扩大中医药文化窗口。
四要探索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在内容建设基础上,发展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一方面加强传统媒体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医药故事;另一方面要加强新媒体传播能力建设。研究开发生动形象便捷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引导群众自觉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五要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医故事。加强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中医药文化在世界各国传播与推广。
最后,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要有坚定的科学自信,认识到中医的独特价值,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坚持中西医互学互鉴、携手造福人类。要充分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深入梳理总结中医药学术思想,从更高、更深的层次探讨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精髓,更好发挥中医药学的原创优势。要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促进形成符合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保护中医文化内核,促进人们对中医药提高认识、加强应用、融入生活,坚定树立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强大文化自信。(王祥明 左尚明 薛玉东 高焕威 王义海 李 杰)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