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马连华
在南召县,河南天池抽水蓄能有限公司依托实施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每年节约标煤约8.39万吨,减少CO2排放约21万吨,减少SO2粉尘排放约0.17万吨,环境效益优。农行南阳分行抢抓战略机遇,为该项目授信18.04亿元。
在固始县武庙乡,一排排风力发电机正输出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这是明阳智慧能源集团建设的“固始武庙100MW风电项目”。建行信阳分行积极对接,很快,6.2亿元的信贷资金成功落地。
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实施以来,该省不断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金融动能。
日前,该省印发《河南省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30年,在全省基本建成组织体系完备、基础设施完善、产品服务丰富、政策支持有力、安全稳定运行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全面提升河南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水平。
凝聚向“新”力 注入“金”动能
“我们制定了战略目标和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积极参与绿色宜居村镇、零碳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打造绿色金融文化品牌。”淅川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淅川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肩负着守护中线工程“大水缸”和“一渠清水送北京”的重任,绿色对于淅川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截至目前,淅川农商银行投放到绿色产业的贷款近50亿元,占涉农贷款的54.5%。
金融机构在支持企业绿色低碳升级改造中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末,河南省绿色信贷余额达到9888.53亿元,同比增长26.88%;各类绿色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3.86万亿元,赔付支出15.7亿元。
通过健全绿色金融服务机制,该省将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引导各类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发展领域集聚,努力实现全省绿色贷款增速持续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稳步增长,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日益丰富,绿色金融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不断扩大和提升。
同时,河南省还将积极发展绿色信贷,强化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作用,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包括加大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倾斜力度,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融资;引导金融机构优化绿色信贷业务流程、产品和服务,创新绿色低碳项目还款及担保方式,探索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环境效益挂钩贷款等产品。
创新金融产品 “活水”激发“活力”
正阳县秸秆资源丰富,每年可产优质花生秸秆50余万吨、小麦秸秆70余万吨,为肉牛养殖提供了优质饲料。实行政银合作后,正阳农商银行探索形成“金融+良种繁育+肉牛育肥+屠宰加工+联农带农”五位一体模式,形成全产业链发展布局,金融活水育出养牛户的“牛底气”。
在正阳农商银行金融活水的支持下,正阳县铜钟镇闫庄村全村70多户从事养牛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村”。正阳农商银行的“养牛贷”牵住“牛鼻子”,培育出养殖户养牛致富的“牛底气”。今年前8个月,该行投放“养牛贷”613笔,金额9441万元。
加快发展绿色投资,该省还将积极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发债融资、扩大绿色股权融资、培育发展绿色发展基金。包括引导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主动承销、认购各类绿色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转型债券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加大培育辅导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高碳排放上市公司加快技术改造,实现低碳转型升级;鼓励已上市绿色企业通过增发等方式再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在新三板及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支持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与绿色股权基金共同发起设立产业基金等。
向“绿”集聚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近年来,河南省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但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与该省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需要相比,绿色金融发展的水平和质效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方案》明确,将发挥金融标准支撑引领作用。在国家标准框架下,聚焦河南省绿色低碳发展重点领域,探索制定地方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标准。引导金融机构利用金融标准,加大对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支持力度。
近两年来,该省各保险机构持续支持巨灾保险试点工作,通过地市统保模式对自然灾害引发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进行保障。2023~2024年度,郑州、安阳、新乡、鹤壁、周口、信阳、濮阳等7个试点地市的巨灾总保费达9803.22万元,共为4469.79万人、1287.86万户居民提供风险保障14.3亿元。
河南省还将大力发展绿色保险,包括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推动保险机构研发生态保险、环保技术装备保险、森林保险等产品;引导保险机构扩大巨灾保险覆盖面,创新发展气象指数、耕地地力指数等保险产品;推动发展新能源汽车保险等。
同时,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将发挥金融标准支撑引领作用、发展绿色金融特色机构和第三方机构、基于碳核算开展环境信息披露。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特色分支机构、支持金融机构运用数字技术深挖金融数据内在价值,通过融合应用碳减排、碳足迹等数据提高数字识“绿”能力,推动金融机构不断加强自身及其投融资相关业务碳排放数据管理和统计。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