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曾是个让静海区金利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文玉喜忧参半的季节。喜的是,每逢这个季节,新老客户订单纷至沓来;忧的是,重污染天气易发频发,是钢铁、热浸镀锌等重点行业依法实施应急响应的主要时段。自今冬起,他不必再一颗心悬到嗓子眼——即使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企业也可正常生产,实施自主减排,确保如期交货。
“以前,我们不愿带客户参观车间,现在巴不得大家来。”数智化车间焕然一新,绿意盎然,仿佛春天的气息提前降临。墙上贴满了喜庆的“福”字,与以往电光石火、尘土飞扬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如今,这里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高效运转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彰显着企业的现代化转型。孙文玉介绍,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焕新,让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也让“一键轧钢”成为现实。
“去年,天津全面开展涉钢行业企业‘创A’行动,越来越多涉钢企业加入全面绩效升级改造的队伍,我们也一次性投入数千万元新建数智化厂房、引进先进环保设备、改善周边道路环境等,成功实现环保绩效‘创A’。技术提升大幅改善生产环境,订单量暴增,员工对新的一年充满期待。”孙文玉正说着,定期入企问需的静海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磊静和该局大气环境科负责人刘魏林来到车间查看新设备使用情况。他们告诉记者,静海区,作为全国举足轻重的涉钢产业基地,其过去的污染治理力度与清洁化运输占比却略显不足。
“推动产业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征途,需双管齐下:一方面严格实施减污降碳的‘减法’策略,另一方面积极促进经济增长的‘加法’效应。”刘魏林说,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开展一系列工作,引导企业主动算经济账、算长远账,静海区涉钢企业向“新”逐“绿”的意识和决心越来越强。为解决企业想转但不会转、盲目转的痛点,市、区有关部门请来国家级和市级专家组团入企“问诊”,手把手指导改造,并引导企业以清洁化运输代替传统物流方式。
“目前,静海区300余家涉钢企业已有100余家完成改造。改造成效显著,2024年第四季度静海区PM2.5浓度同比下降16.1%,没有出现重污染天。”王磊静说。
“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2.5年均浓度同比改善8%,优良天数比率达73.2%、同比提高9.6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气同比减少5天。”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兼大气环境处处长邓小文表示,绩效分级工作正在引领更多企业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截至去年底,全市共516家企业被评为绩效A、B级和引领性企业。我市将持续以企业环境绩效分级为抓手,总结推广静海区涉钢产业集群绿色低碳升级经验做法,引导全市更多传统产业集群绿色低碳转型,以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天津经济高质量发展。
孙文玉感慨地说:“这多亏了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让我们企业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现在,我们的生产环境改善了,产品质量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也增强了。这不仅让我们企业受益,也让我们的员工和整个社会受益。”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