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江西南昌市西湖区市民中心“企业之家”内的中小企业服务(科创)专区。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31条针对性措施,覆盖民营企业发展各个方面,包括减税降费、简化审批等,旨在为民营企业提供便利,激发其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优质的营商环境对民营企业而言,就如同滋养万物的阳光雨露,是它们扎根成长、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石。
开春时节,多地纷纷召开“新春第一会”“专题工作会”“营商环境”成为高频词,体现出各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和力度。近期,记者深入杭州、深圳、重庆等地走访调研,亲身感受各地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从“企业找服务”向“服务找企业”转变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施策,做好服务“加减法”,为企业卸下重担,增添动力
坚持“应减尽减、能减尽减”,推动系统平台集成、数据信息共享、做优信用体系,企业办事“一照通办”、企业年报“多报合一”、企业无违法违规“一纸证明”……杭州创新实施“一窗办、一网办、一次办”模式,在各政府部门、各监管领域推动“数据跑”代替“企业跑”,省时、省力、省心。
做“减法”,以企业所需的政务服务为突破口,政府提效,就能为企业减负。
从“企业找服务”到“服务主动找上门”,这一转变不仅是政府角色的华丽转身,更是深入骨髓的换位思考,体现了政府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今年,在新春首个工作日,上海市松江区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并发布8.0版行动方案,该方案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改革,推出135项举措,旨在解决企业面临的难点痛点堵点,为企业解决“烦心事”,并推动解决企业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
通过‘加法’策略,积极培育优质的产业生态,为企业打造优越的发展土壤。
“深圳致力于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体系,通过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和全产业链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充满活力、勇于创新的中小企业和人才团队。目前,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位居全国之首,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说。
从创新创业到转型升级,以“加法”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题中之义。
江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屈亚军介绍,主动对接企业技改需求,推动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迈向高质量发展,是当地打造营商环境的工作重点之一,“企业的竞争力直接关乎我们的竞争力。企业日益壮大,我们的吸引力也将随之不断增强。”
既要“无事不扰”,更要“有求必应”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是杭州推进营商环境建设的品牌。
“无事不扰”并非无为而治,“有求必应”需要更有作为。
在杭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一块“专精特新名城驾驶舱”电子屏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上面不仅能查询到杭州每家专精特新企业的各类公开信息,还可以看到企业所处的产业链位置、生态圈关联、大企业配套、价值链地位、产品科技水平等重要分析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杭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方面的卓越表现,它们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实体经济的硬支撑。例如,杭州捷诺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在生物3D打印技术、生物材料与数字化医疗领域的深耕,为医疗系统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并且在国内外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精准的企业画像,为政府上门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不同的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的政府服务是不一样的,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帮助,产生更佳的效果。”余杭区委改革办改革推进科科长邵王斌说,“服务找企业”要尊重企业发展规律,大量工作不仅要打出“提前量”,更要做精做细做实。
将政府服务前移,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率的关键举措之一。提前研判、提前准备、随叫随到、讲求实效,是“有求必应”的精髓所在。
“在走访企业之前,我们都会进行深入的摸底调查,根据企业可能的需求,携带对应处室的负责人一同前往,确保每次走访都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冯世联说。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这句话已经出现在今年多地的“新春第一会”上。
齐心协力,来一场集体奔赴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不能单兵突进、单打独斗,需要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共同发力。
21日,上海市闵行区梅陇镇发布了“营商环境十大品牌矩阵”。“该矩阵囊括了政策扶持、政企服务、创新孵化、资源对接等六大核心领域,汇聚社会各界之力,不断强化‘筑巢引凤’的磁场效应,助力每家企业在梅陇这片沃土上精准定位其成长轨迹。”梅陇镇党委书记许天海说。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没有“旁观者”“局外人”。
办企业40多年的王水福,最看重的就是政府对企业家的平等对待,“政府对企业家持尊重态度,企业家亦应与政府携手,共同维护营商环境的良性运转,凡市场能自行解决的问题,便无需急于寻求‘市长’的介入。”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是“必修课”。
在上海浦东新区,纪委监委严格监督党纪法规等制度的执行状况,明确界定了政商交往的红线与底线,对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予以严厉惩处;在浙江,台州市路桥区针对企业诉求,如果经当地人大评议为该办不办的,由纪委介入调查问责,不公平办的,规范自由裁量权,严格按照标准办理……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许多地方将法治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工作,提振企业信心,让企业安心发展、放心成长。
2月18日,杭州知识产权法庭、杭州破产法庭、杭州国际商事法庭迁入新址集中办公。这是杭州“法护营商”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
以“法护营商”为抓手,杭州形成了包括杭州市互联网法院在内的“三庭一院”专业化审判矩阵,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为创业创新赋能增效,擦亮营商环境的法治底色。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优化营商“软环境”,打造发展“硬实力”,这已经成为各地各部门的共识和行动。
正如记者调研时听到一位基层干部所言:“营商环境好,企业才能好,发展就有保障,大家的日子就会越过越好。”
在江西南昌市西湖区市民中心的“企业之家”,同样能感受到这种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这里的中小企业服务(科创)专区,正是地方政府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服务平台,旨在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助力其茁壮成长。
专区不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融资对接等基础服务,还积极搭建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助力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同时,通过建立企业数据库和需求清单,实现精准匹配和高效服务,真正做到“企业有所需,政府有所应”。
在这里,企业不仅可以享受到一站式、便捷化的政务服务,还能感受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和良性互动。这种以企业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正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题中应有之义。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