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2025年北京市首场民营企业座谈会开到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策源地——中关村。12家人工智能领域民营企业的负责人与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面对面,畅谈北京人工智能产业的长、短板。这12家民营企业中,超过半数成立于2020年之后,成为引领最新产业趋势的重要力量。
座谈会上,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秀玲简单开场:“今天,我们一是想听听各位精英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对产业支持政策和民营经济的意见建议;二是想听听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2位民营企业家是座谈会的主角。发言顺序自由,企业家举手即可发言,发言时长和内容不受限制,同时可针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补充和深入讨论。
“我先说吧!我有7点想说,第1点是大模型支持政策要更灵活……”面壁智能公司联合创始人雷升涛第一个发言。他没准备发言稿,只列了提纲,想到哪,说到哪,把每一点都讲透了。这些都来自企业成长中的“烦恼”。
这些民营企业涵盖了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涉及基础设施、算力服务等领域。面壁智能成立于2022年,生数科技和清程极智均成立于2023年……这12家企业中,超过半数是在2020年后成立的‘新生代’。其实,各创始团队都研究大模型多年。
年轻是这一行业的显著特点,我们均是在大模型兴起的这两年间创立的。比面壁智能成立还晚的百川智能公司把侧重点放在大模型底座和应用上,该公司副总裁孙彦新说,尽管这些公司成立时间不长,但它们背后依托的是中国,尤其是北京数十年积累的算法工程人才。
谈及这次座谈会,雷升涛、孙彦新等企业家都给出了同一个感受——清醒。“虽然眼下大模型非常火,但大家依然很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差距,点出来北京的短板。”孙彦新说。在长达4小时的座谈会上,相关部门参会人员主要扮演倾听者的角色,每个人的笔记本上都详细记录了数十页的内容。
这次座谈会也是个“闭环”的会,有的问题当场就有了回应。“北京将在长期性耐心资本投入、人才服务保障、终端应用场景开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围绕算力保障、高质量数据集建设等领域研究细化支持举措。”杨秀玲说,针对会上提出的问题诉求,相关部门将主动对接,“一企一策”协调推动解决。
会上,企业家们纷纷表示,北京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还有完善的产业链和创新的生态环境。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在算力保障、高质量数据集建设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雷升涛提到,大模型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算力支持,希望政府能在算力保障方面给予更多支持,降低企业的算力成本。孙彦新则关注到高质量数据集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拥有高质量的数据集,才能训练出更优秀的大模型,希望政府能在数据集建设方面给予更多投入和指导。
此外,企业家们还就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他们表示,政府的支持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希望政府能持续加大支持力度,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杨秀玲表示,政府将认真听取企业家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她也希望企业家们能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推动北京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