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工商联发布《内蒙古自治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4)》,民营企业在2024年继续扮演就业“稳定器”的角色,全区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数较上年增长了10%,并提供了超过100万个就业岗位。
《报告》基于调研数据、实践案例及公开信息,综合分析2023年内蒙古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稳定就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表现及社会责任特点。
《报告》显示,全区民营企业持续强化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的数据,超过五成的民营企业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超四成的民营企业通过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而入库企业中高新技术类企业占比为42%。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56.6%的企业采用节能、环保原材料;45.8%的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打造循环经济;44.2%的企业坚决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41.1%的企业开展了设施设备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工作。
在乡村振兴方面,该区民营企业也积极作为。截至2024年底,自治区共有2825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3334个嘎查村,企业共实施了2534个项目,产业帮扶方面的投资达到了73亿元,并成功吸纳了12.6万人次就业。
“自治区工商联连续6年发布此项报告,旨在引导我区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从社会责任视角展现广大蒙商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和重要成就。近年来,自治区工商联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促进‘两个健康’的重要载体,加强顶层设计,发挥组织优势,聚焦重点领域,着力构建自治区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作新格局。”自治区工商联副主席温殿龙说。
此外,《报告》还强调了民营企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社会福祉方面的积极作用。许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也为地方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时,民营企业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成为稳定市场预期、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还注重与社会的共享共赢。他们通过参与公益事业、支持教育、扶贫济困等方式,回馈社会,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这些行为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也增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未来,随着自治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自治区工商联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实现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