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制造业迎来新朋友——
浙江合成生物制造业创新中心、浙江省高档机床关键基础件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浙江智能传感器制造业创新中心、浙江省氢能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浙江省高性能碳纤维装备及复合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被列入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名单。
至此,浙江制造业创新中心增至27家。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一种新型的创新载体,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而成,以企业为主导,并以独立法人的形式存在。它们在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5家新晋制造业创新中心,什么来头?这些创新中心,又该如何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发挥作用?
补齐产业链短板
制造业创新中心,浙江并不陌生。2017年,浙江就启动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创建工作,今年之前就已经培育建设了22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覆盖新材料、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其中高端装备8家、新材料7家、数字经济5家、生物医药2家。
“契合了浙江产业发展的逻辑。”省经信厅高新技术产业处处长黄武表示,制造业创新中心紧密围绕全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及重点产业链,实施精准布局,致力于攻克产业共性技术的核心难点与瓶颈问题。
比如中国(浙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创新中心,成立5年来已经有多项技术取得攻关成效并填补了行业空白。该创新中心成功自主研发的火焰柔性液相共熔工艺石英自动化焊接装备,已在多家企业得到应用,显著推动了光伏及半导体芯片制造业的生产技术革新,有效缓解了企业长期面临的自动化设备短缺及生产效率低下等难题。
未来,制造业的竞争将愈发聚焦于产业集群层面,通过针对重点产业链相关领域的深入攻关,不仅能够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还能显著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5家新晋制造业创新中心脱颖而出,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比如浙江合成生物制造业创新中心,今后将在人工细胞智能设计与构建、代谢动态调控和精准发酵核心技术等方面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浙江智能传感器制造业创新中心,则要开展机器人传感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推动机器人传感技术及产业化发展。
此外,针对重点产业链里的一些薄弱环节,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有布局。
浙江是工业母机产业先发省份。去年浙东工业母机集群还晋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然而,在产业进步的征途中,浙江工业母机领域尚停留于中低端层面,亟需加速跨越至高端领域。
浙江省高档机床关键基础件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新晋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将致力于高档数控机床关键基础件技术的研究与难题攻克,以推动国产高端数控机床基础件技术的提升,并助力浙江工业母机加速迈向高端化。
探索协作共赢机制
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关键在于创新。
然而,对于众多市场经营主体而言,这一转变充满挑战:部分科研院所虽手握原创技术,却难以将其转化为市场应用;企业虽具备创新热情,却常因资金、人才等资源的匮乏而受阻。
诸如荣盛石化、浙江新和成等行业龙头企业,也开始向外寻求力量,与科研院所合作,或建立技术中心,或探索合作模式,来保持企业技术的先进性。
审视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创新载体正逐步由单一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演变,创新流程亦由线性的链式模式转向协同并行的模式,而创新模式更是从单一的技术创新拓展至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深度融合。
简单来说,今天的制造业创新生态,具有跨界、融合、协同的特征。
纵观其他发达国家,为了适应这一变化,美国自2013年起开始兴建由全美各州制造业创新研究所组成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英国则是从2011年年底开始,在各地建设高价值制造技术与创新中心。
“我们希望建设一个新型创新载体,不仅能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上取得突破,还能凭借平台优势,汇聚产业、创新、资本、人才等多元力量,共同探索协作共赢的新机制。”黄武表示。
制造业创新中心,正是这样一种探索。在这里,发挥作用的不是单一力量,而是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共同智慧。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制造业创新中心均以企业为主体,旨在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发挥协同优势,不断提升持续创新能力。
本次晋级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同样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主体自主联合而成。
浙江省高档机床关键基础件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在成立之前,已经与天瑞精工、海天精工等成员单位有紧密的合作基础,这些都有助于制造业创新中心今后发挥协同作用。
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
去年1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锚定全面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战略目标。会议强调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快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具体目标。
几乎同一时期,浙江聚焦“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未来产业等,启动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建设。
重新培育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浙江目的很明确:完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聚焦细分产业领域,补齐关键共性技术短板,以抢占未来产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此前的探索,成果已经初显。浙江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深度参与了杭州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建设,成为推动全省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浙江省生物基全降解及纳米材料创新中心,为广大企业提供纸基功能材料、生物基降解材料等的力学性能分析及综合性能评价报告,探索技术落地机制。
然而,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浙江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协同机制、自我造血能力及人才结构上仍有待提升。
“不光是加强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促进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制造业创新中心还要在加强制造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制造业创新的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黄武表示,未来,他们将着力提升自身能力,对接国家需求,聚焦重点领域,实施分类梯度培育,赋能产业发展,并强化金融服务,以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比如聚焦重点领域,继续开展新一批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创建工作,重点围绕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36个重点领域中仍空缺的、“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仍空缺的、“9+6”未来产业这三大领域方向进行布局创建。
以新型创新载体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浙江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步子,将越发有力。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