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观察

四川省旅投集团联合发起成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产业联盟

时间:2025-03-10 15:16:21作者:来源:本站

     近日,由四川省旅投集团、重庆文旅集团和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产业联盟大会”在重庆市永川区圆满举行。本次大会发布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精品线路,并举行集体签约仪式。

  六年间,川渝文旅围绕‘一级两中心两地’目标,以文化引领,旅游为基,共创融合发展新篇,取得巴蜀文旅协同发展的显著成果。重庆文旅集团与四川旅投集团携手共建巴蜀文旅走廊产业联盟,川渝两地需共筑文旅一盘棋格局,强化统一大市场建设,借助联盟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标准互认、执法协作,打破行政壁垒,使川渝文旅共同体成为全国区域协同的典范。要共绘一幅画,打造世界级的文旅精品,联合策划主题线路,培育数字文旅、康养度假等新业态,让巴蜀文化旅游产品走向世界。正如重庆市政协常委陈博洲所建议,通过提炼川渝文旅共同推广口号、形象LOGO和标识系统,结合本地特色,形成如“武陵仙山•巴蜀韵武隆行”等子品牌,面向全球发布,持续推广。同时,依托巴蜀文旅“十大主题游”,结合各地区优势,进行细化、丰富和联动,培育地标性品牌,讲好“巴蜀故事”。此外,渝中区文化旅游年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的成功案例也表明,通过与走廊内沿线城市合作,加强巴蜀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等交流互鉴,一体化营销巴蜀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可以促进文旅宣传百花齐放、文旅消费一片红火。要共创一条链,激发产业升级新动能,依托两地文旅龙头企业,共建智慧文旅平台,共拓投融资渠道,共育专业人才,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为文旅经济注入强劲活力。

  四川省旅投集团作为四川省文旅产业优秀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将协同联盟成员单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强化世界级旅游产品建设。发挥协同与产业双重优势,整合巴蜀文化旅游资源,强化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创新性转化利用,深度推进文旅融合,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与附加值。其次强化世界级品牌塑造。持续提升“巴适重庆 安逸四川”的旅游形象,携手壮大重大会展、节庆及赛事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策划系列主题宣传与全媒体推广活动,合力推广魅力都市、熊猫故乡、壮美三峡等巴蜀特色品牌及产品。再次强化客源市场拓展。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加快培育川渝联动旅游精品,精准对接客源市场,实施引客计划。加快落地入境旅游便利措施,推动144小时过境免签成渝联动获批实施。深化百万职工游巴蜀活动,鼓励本地人重复游览,吸引外地人共同体验,以赢得更多国内外游客的认可与好评,从而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然后强化旅游品质服务。发挥企业市场主体和行业、产业自律作用,提升服务品质,联合推出公共服务标准,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的供给能力,打造区域美食品牌、文化品牌、消费品牌,丰富文旅消费场景。发展夜间经济,促进消费,深化交流融合。推动铁路专线旅游,提升快旅慢游水平,营造“舒心、放心、宽心”的旅游环境。最后强化机制体制创新。积极整合各方文旅、客源、信息及技术资源,实现互促共建、互动共享,共同构建旅游大市场格局。共享共推会员机制,构建联盟成员互动服务体系。同时,强化文旅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吸引和培养兼具文化底蕴、经营智慧与管理能力的旅游人才,为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石。

  四川省旅投集团作为联盟发起单位、四川联盟理事长单位,始终坚持合作共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同心共建巴蜀文旅走廊。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产品建设、宣传推广、市场合作等主题文旅活动,走进阿坝、走进三峡等文旅项目落地开花;集团与重庆市黔江区签署控股企业战略合作协议,共促川渝文旅融合;联合重庆市大足区启动川渝暑期文旅消费季暨“玩转重庆欢乐盛夏”活动,共同推广文旅资源和产品;携手重庆文旅集团推出“成渝文旅一卡通”旅游年卡,共享川渝文旅协同一体化发展成果。未来,集团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信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助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走深走实。

  在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过程中,四川省旅投集团不仅注重自身的发展,更致力于与川渝两地各文旅企业、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通过深化合作,加强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四川省旅投集团正逐步构建起一个以巴蜀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产业为载体,集文化传承、旅游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产业体系。

  未来,随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深入推进,四川省旅投集团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联盟成员单位的紧密合作,共同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通过持续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拓展客源市场,四川省旅投集团将努力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为川渝两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声明: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