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湖北‘新春第一会’吹响了加速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号角,明确提出实施美丽湖北战略,全面提升生态支撑力,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并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及用地结构,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湖北的支点建设,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产业集团,作为湖北省唯一的产业投资平台,牢记使命,一方面作为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运营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激发绿色经济新活力;另一方面,履行省级产业投资基金管理职责,利用资本杠杆推动生态产业转型升级。聚焦“长江大保护”战略目标,实施三峡库区消落带综合治理、丹江口库区水生态修复等示范项目,深耕生态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产业生态圈,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愈加坚实。截至2024年底,长江产业集团绿色发展板块营收突破200亿元,实现利润近5亿元,率先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这一成就与长江电力2024年净利润325.2亿元,同比增长19.36%的业绩相呼应。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初春时节,成群结队的水鸟在梁子湖上空飞翔。长江产业集团旗下湖北生态公司与鄂州携手打造的3000亩水草示范基地,凭借“以草净水”的巧妙构思,为众多鸟儿构筑了一片温馨的栖息乐园。
这既是生态涵养带来的“甜蜜回报”,也是绿色发展赋予的“珍贵馈赠”。
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扎实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治水、治湖,是千湖之省的必修课。
梁子湖生态产业“点带动+面铺开”、丹江口浪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荆门牌楼西河流域治理省级示范项目……,湖北省宜昌市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三峡集团与重庆市合作的长江广阳岛生态修复实践创新案例,以及宜昌市推动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的举措,均体现了湖北省在生态修复治理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多次获评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工程。
水生态修复,是长江产业集团抓紧抓牢的“小支点”之一。该集团以生态“小支点”服务产业“大战略”,力促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工业污水治理方面,突出“表处+”小支点,服务新型工业化大战略。
湖北生态发挥自身“研投建运服”一体化优势,聚集行业资源,增强服务功能,搭建产业要素集成平台,助力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黄石市建成运营武汉都市圈规模最大、标准最高、配套最全的表面处理产业园,新布局襄阳、麻城表处产业园,带动表处企业投资超50亿元,支撑千亿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成为区域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的最大底气和最亮丽的名片。
在危固废综合利用方面,聚焦磷石膏综合利用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小支点’,助力资源循环利用和城市矿山再造的宏大战略。
与武汉工程大学组建专项创新平台“湖北省长江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研究院”,集中力量进行磷石膏无害化处理及高值化利用的科技研发,以构建完整的磷石膏综合治理产业技术链。在宜都市政府支持下,在兴发化工园区落地年消纳量100万吨宜都磷石膏标杆项目,力争5年内再投资30亿元,年消纳磷石膏600万吨。同时,在黄石市政府支持下,在下陆区投资建设国内首条干法工艺的动力电池再生利用产业园项目,建成运营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铝灰无害化资源化项目。在十堰市政府支持下,在房县建成运营湖北首个5县协同垃圾发电项目。
于能源结构优化领域,强调‘风光储一体化’的关键作用,以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宏伟蓝图。
长江产业集团积极拓展新能源版图,入局全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跨省布局“风光水储”与“源网荷储”项目,在建及储备新能源装机达3GW;并在大悟、麻城同步建设首批装机规模分别为90MW和70MW的集中式光伏扶贫项目。
在新材料方面,突出“绿色建材”小支点,服务新型城镇化战略。
聚焦长江主航道“645工程”,在“645工程”中,累计为省内外重点工程供应疏浚砂石超过4000万吨,有效节省项目成本近3亿元,真正实现了疏浚弃料的“变废为宝”。投资建设钾长石、石灰岩、大理石等绿色矿山,进一步挖掘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建设并运营湖北省首个绿色建材供应链平台,半年内交易额迅速突破15亿元大关,为链上核心企业降低成本超过10%。
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突出“高标准+环保”“全域+”小支点,服务于粮食安全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宏伟战略。
投资落地老河口、浠水等秸秆和畜禽粪污处置利用示范项目,年处理废弃物总量达30万吨,有力推动了超100亿元的种养循环产业蓬勃发展。
积极参与当阳市高标准农田“投建运管”一体化试点,同步谋划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探索创新“高标+环保”模式。目前,已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超万亩,配套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年处理秸秆、畜禽粪污合计10万吨,年产2万吨有机肥、3万吨沼液及700万方生物质天然气。
在宜昌市夷陵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当阳市、宜都市,荆州市沙市区、松滋市,荆门市东宝区,黄石市下陆区,整县推进国土整治面积超69万亩,耕地整理面积23万亩,新增耕地指标1.3万余亩。
多措并举转“生态颜值”为经济价值
良好的生态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如何利用生态之美驱动发展变革,持续创造综合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长江产业集团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近年来,该集团履行省级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管理主体职责,创新模式,全力以资本杠杆撬动生态产业升级,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拓宽路径。
强化投资引领作用,投资模式由单一项目向“1+N+1+1”产业链投资模式转型升级。在生态环保板块,已成立1个投资平台,拥有3家二级企业,设立“湖北长江国绿”等多支基金,携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共建多个技术创新平台。携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首次采用“项目包”组合式投资机制,以工业污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两大领域为核心,统筹整合全省17个县(市)25个子项目,可撬动社会资本超300亿元。
坚持创新驱动,以应用为导向,成立湖北省长江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等2个综合性创新平台,由王焰新院士领衔,全面覆盖“水、土、气、低碳”环保领域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同时培育环保科改示范企业2家、专精特新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拥有核心知识产权超220项,拥有省青年拔尖人才等核心专家,获得长江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多个省部级奖项,年均研发投入近3000万元,通过获批的省市级重点研发项目和企业自研课题打通产业技术堵点,快速形成支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用好资本赋能,设立发起绿色产业投资基金27支,总规模180亿元,实缴规模140亿元。投资环保、节能、新能源等领域项目317项,120余亿元。牵头设立唯一一支集央企、外企、国家级基金参股的绿色产业投资基金——中节能(湖北)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截至2024年底完成投资项目7个,金额2.92亿元。
坚守绿水青山,点亮青绿底色。
长江产业集团统筹谋划、一体推进“生态美”与“产业兴”,力促“生态颜值”转化为发展优势,整体提升支点的生态承载力,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注入持久动能。
加速引领带动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
3月10日,湖北长江国绿生态环保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在武汉成立。由长江产业集团及其旗下湖北生态公司与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共同出资21亿元成立的环保产业投资平台,与湖北省域总投资近百亿元的25个生态环保重大项目相结合,旨在通过资本、创新和产业的三轮驱动,加速湖北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这与湖北省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大项目的投资情况相呼应,如参考资料1所示,截至9月底,湖北省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58项重大事项有序推进,91项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036亿元,占总投资的55.2%。
湖北长江国绿具有独特的“基因”,它突破单个项目投资集中于单一行政市县的局限,在电镀废水重金属清零攻坚、磷石膏变废为宝破局战、动力电池绿色重生革命、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领域,实现了“项目包”组合式投资在全省范围内的广泛覆盖,为湖北省长江沿线重点区域的环保产业集聚和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也为全国提供了“领域聚焦—资源整合—产业集聚”的绿色发展示范。
作为承接长江大保护战略省级投融资主体及长江产业集团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实体产业投资平台,湖北生态公司深度践行“两山”理念,在湖北省布局实施22个产业项目,初步搭建了实体产业底盘。此次引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湖北生态公司将获得国家级战略资本赋能,加快产业项目规模化复制,推动绿色资产证券化进程,贯通“产业投资-生态增益-价值回馈”的良性循环机制,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湖北方案”。
长江产业集团位于环沙湖“双碳”经济带核心区。未来,集团将充分发挥湖北长江国绿资本“放大器”功能,加速培育低碳产业、改善生态质量、创新“双碳”科技,加快成为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建设的加速器和新引擎,推动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建设成为湖北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为长江经济带探索中心城市城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新路径。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