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遂昌县大柘镇324省道上的华洋隧道,一组不起眼的储能柜正悄然改变着山区县的共富路径。这个由政企携手推进的储能消薄项目,自今年3月正式运营以来,每日可节约电费230元,预计在接下来的十年内,将累计创造超过60万元的收益,其中绝大部分将回馈给村集体经济,为山区集体经济薄弱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富有创意的范例。
“这是最直接、最稳定、最可持续的增收!”遂昌县大柘镇强村公司负责人韩景行介绍,与县里交通部门合作的华洋隧道储能消薄项目相当于为村集体安装“绿色提款机”。
近年来,遂昌县依托国际能源政策,创新推出“政府出资、企业出力、村级增收”的储能消薄机制,将储能电站投放到用电场景,通过“削峰填谷”赚取电价差,所得利润则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此次将储能电站应用于道路交通领域,在全县范围内还是首次。
“遂昌地处浙西南山区,境内道路隧道众多,且大部分需要常年照明。以2024年为例,一年下来所有隧道所需的照明电费高达197万元。”遂昌县交通运输发展中心国省道养护科工作人员说,降低道路运营成本一直是他们长期探索的难题,而储能电站的应用则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经过深入排摸和论证,双方一拍即合,决定由大柘镇强村公司出资购买设备,收益双方共享,在华洋隧道先行先试。“华洋隧道全长582米,其日均用电量稳定可靠,恰好匹配了一台215千瓦时的储能设备,通过削峰填谷的方式优化用电;该设备全年无休,每天进行两次充电和放电,充放电效率高达约90%,确保了项目能够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大柘镇人大主席毕丹雯介绍。
“每天通过184元的收益分成,华洋隧道一年即可为我们带来6.7万余元的额外收入。预计该设备能够稳定运行至少10年,扣除必要的损耗后,整体收入将轻松突破60万元大关。”韩景行和记者算起了经济账、长远账。
“储能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创新应用,如城市轨道交通和新能源交通,不仅显著节省了道路运营成本,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还激活了乡村发展动能,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共赢互惠的好事情。”遂昌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他们会持续创新将储能技术嫁接到更多交通基础设施,用储能电站这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载体为山区县缩小“三大差距”开辟新赛道。
此外,这一项目的成功也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邻近的乡镇纷纷前来考察学习,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区域内复制推广这一模式。
为了更广泛地推广储能技术,遂昌县交通运输局还计划与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储能技术的研发和优化工作,提高储能设备的性能和效率,降低成本,为更多地区提供可负担、高效益的储能解决方案。
同时,这一项目的成功也激发了村民们的创业热情。他们看到了新能源技术的巨大潜力,纷纷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新能源创业项目,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遂昌县正逐步构建起一个以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经济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助于降低碳排放,保护环境,还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