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23年,是青海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奋力建设美丽新青海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一年。青海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青藏高原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绘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新青海和美画卷!
——胸怀“国之大者”,扛牢扛实青海使命担当。坚持统筹谋划部署,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实践载体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大讨论”“廓清四个模糊认识”等专题研讨,举办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培训,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及时组织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及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公园建设等议事协调机构会议,紧盯重点领域、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全省上下思想上进一步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趋一致,在以学促干中厚植生态本底,切实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制度建设作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重中之重,加快搭建政策制度体系“四梁八柱”。加快推进青海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条例立法工作,印发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总体规划,出台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施方案,编制完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现代化建设总体方案。有序构建碳达峰“1+16+23”政策体系、青海湖国家公园“1+10+X”规划体系。加快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试点工作,印发实施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首次下达补偿资金2.96亿元。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清单,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我省玉树州成功获得2022年度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督查激励,累计3个州8个县(区)被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6县(市、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落实重大战略,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快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全面推进“中华水塔”保护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年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流域生态保护等补助资金79.39亿元,第三轮草原补奖资金28.95亿元,争取中央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资金67.9亿元。大力实施共和盆地、阿尼玛卿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及森林防火、种质资源库等支撑体系建设。全年完成国土绿化455万亩、防沙治沙146万亩、退化草原改良526万亩,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下降”。加快推进扎陵湖、鄂陵湖等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玉树隆宝滩成功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青海分库获批。湿地面积排全国前列,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7.9%,青海湖裸鲤蕴藏量恢复到12万吨,雪豹、藏羚羊、普氏原羚等珍稀濒危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两屏三区”生态安全格局更加稳固。
——深化探索实践,积极推动国家公园走在前蹚新路。全面完成国家公园示范省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开展巩固提升行动,修编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在即,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全面完成,昆仑山国家公园前期扎实推进,具有青海特色的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初步成型。加强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综合管理,完成坎布拉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迎检工作。成功举办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编制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现代化建设总体方案,全省109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调整为3类83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
——强化污染防治,全力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开展湟水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行动,统筹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深化城乡垃圾治理,加快西宁、海西、玉树“无废城市”创建,高标准创建“洁净青海”。出台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三年行动方案,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6.6%,湟水河出省境断面平均水质达到Ⅲ类,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保持Ⅱ类及以上,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年均出境清洁水量在600亿立方米以上,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危险废物“回头看”131项问题整改率达100%。木里矿区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全部完成,两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基本完成,第三轮中央环保督查问题抓好立行立改。
——加快绿色转型,蹄疾步稳建设“产业”四地。坚持扬优势强动能,全力推动资源能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盐湖产业提质增效,全国最大盐湖食品级氧化镁生产线、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试投产,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盐湖卤水提锂等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清洁能源一体化发展提档升级,成功举办“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第一批风电光伏大基地并网798.5万千瓦,第二批700万千瓦项目加快建设,第三批553万千瓦项目加快前期,李家峡扩机项目建成投运,玛尔挡、羊曲水电站加快建设,清洁能源、新能源装机新增983万千瓦、939万千瓦,装机占比达92%、68%,均保持全国最高。生态旅游热度攀升,加快构建“一芯一环多带”旅游发展格局,新增38家A级旅游景区,大柴旦星空、祁连天境圣湖营地入选国家4C级自驾营地,青海湖景区接待游客首次突破300万人次,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1倍、2倍。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扩面提标,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有机枸杞、冷水鱼生产基地,累计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1115个,有机监测草原面积突破1.5亿亩,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超过780万头只,年内输出大宗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超90万吨。全省15个省级以上园区中6个通过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终期验收,形成盐湖化工、油气化工、金属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产业纵向延伸、横向融合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坚持系统观念,稳妥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全面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印发实施全省8个市州及工业、城乡建设、农业农村、能源、交通运输、服务业6大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推进零碳产业园建设,建立青海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及管理中心,完成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项目申报。统筹推进用能预算管理,完成重点工业企业、重点用能公共机构节能诊断,编制完成青海省“十四五”用能预算管理“1+3”方案。稳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制定进一步加强能耗双控工作行动方案,建立健全工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联审机制、重点领域节能减排联合督查机制,完善能耗在线监测预警机制,积极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
——凝聚宣教合力,营造生态文明浓厚社会氛围。坚持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讲述青海生态故事,传播青海生态声音,展示青海生态形象,持续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大众化传播。积极落实黄河保护法,全面学习宣传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成功举办“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专题宣介活动、第三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等系列主场活动,发布首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国家公园感知系统”等成果,全面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的实践伟力。先后举办“6·5环境日”、“8·15首个全国生态日”、“建设生态文明高地——巾帼在行动”、“从西宁到上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双城故事”等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领域公益宣传活动,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营造了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像保护“眼睛”和“生命”一样守护生态环境成为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和生动实践。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