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

湖南科技学院:“三个融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时间:2023-10-26 15:28:39作者:来源:湖南科技学院

  湖南科技学院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着力构建“思专融合、专创融合、产教赛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是抓好顶层设计育人。

  思专融合,擦亮人才政治底色。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从“马学院”“马学科”“马课程”“马队伍”建设等方面协同推进、全面发力,着力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第一学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第一学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成第一课程。构建“五育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出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等制度文件,涌现出湖南省“最美思政课教师”“最美辅导员”“最美大学生”、湖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一批先进典型,“舜德学子培育工程”被立项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育人精品项目,“颂舜德文化暖潇湘柳子”服务实践活动获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成立“大思政课”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落实“三进”工作,联合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永州一中、冷水滩银象小学等多所学校组建永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推进微课、慕课、翻转课堂、行走课堂等教学模式改革,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依托李达故居、陶铸纪念馆、陈树湘烈士纪念馆等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场教学基地,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金课”,涌现出荣获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竞赛特等奖等奖项的一批教学名师。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出台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组织开展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立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23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门,选树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2人、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22个,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库,构建“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综合评价”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

一是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专创融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由副校长担任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学金评选与管理办法》《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及转换管理办法》等,校内立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现有课程体系有机融合,编制《创新创业指导》等校本教材,构建“教学、实训、竞赛、孵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地方本科院校“三融四促”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教学成果荣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建立3层楼、3750平方米的创新创业教育综合体,设置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区、实训实践孵化区、专创融合校企校地合作区等。与教育部学校建设规划发展中心授权的国育创未来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大学创客工场-UIT创享空间”,紧密围绕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和市场化等目标,联结高校、企业、政府与大学生创客。学校双创基地被科学技术部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建立三级创新创业基金支撑体系,分别为创新创业起航奖学金、中期奖学金和种子基金,力促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加速。近年来,学校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11项,涌现出团中央“大学生创业英雄全国10强”李国琛,“郴州市向上向善好青年”返乡创业女大学生江小梦等一批大学生创业典型。

一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产教赛融合,赋能实践技能培养。围绕省市产业规划和社会需求,着力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成立智能制造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国学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撤销统计学、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跨境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专业,布局智能建造、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等专业,打造应用型现代教师教育、产品设计、文旅传媒、生物化学类、电信类专业集群。出台学校《服务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计划》《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等,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建设,深化校地校企协同育人。邀请300余家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深度嵌入专业建设,与华为、慧科集团共建“大数据学院”,成为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高校;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办学本科层次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等。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以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为抓手,做好教师分类分层评价工作,在高级职称评审中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双师双能型等三种类型,出台《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办法》,鼓励教师深入生产和社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和培养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和教学科研水平。近年来,教师在省级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21项、二等奖17项,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创新实践能力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国家重大赛事中屡次荣获一等奖。

声明: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