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衢州市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线,通过挖掘乡土资源、非遗文化,跨领域多学科统整美育课程,加强乡村艺术服务,走出了一条土生土长的乡村美育特色路,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特色化发展。目前,全市163所乡村中小学校已开发乡村美育校本课程89个,开设美育类社团978个,全市所有乡村中小学校创设“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美育特色项目。 一、唤醒沉睡资源,让乡土文化“活”起来 一是探寻挖掘“一地一方”乡土资源。鼓励各地各校挖掘地方特色民俗、乡土文化和古址院落等资源,积极开设非遗项目、乡村手工艺、民俗文化等一批艺术特色课程,让“闲”资源变成“活”教材。如衢江区上方镇中心小学引进当地非遗资源“节节龙”,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发“龙娃娃”特色校本课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魅力。近年来,龙游印染文化、江山民族音乐、常山喝彩歌谣、开化古法造纸、柯城盆景艺术、九华立春祭、余东农民画等等一大批衢州乡村美育资源被被充分唤醒,走进课程和课堂,为各校美育工作注入源头活水。 二是筛选打造“一校一品”特色品牌。在对当地美育资源进行分类筛选的基础上,以城乡教育共同体为单位,全面推进“城乡美育”品牌建设。如柯城区沟溪小学对当地的竹编、剪纸、陶瓷等10余项美育资源进行筛选比较,综合考虑其操作性、拓展性等,将农民画、蛋雕作为学校特色课程。目前,乡村中小学校“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美育品牌格局初步形成,打造了柯城区航埠小学民乐艺术、常山县青石小学校园石文化、开化县村头镇初级中学剪纸艺术等20多个省市级美育特色品牌。 三是传承推广“一域一特”传统文化。作为婺剧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婺剧文化在衢州当地受众广、影响大。各县域以大力推进婺剧进校园、创建青少年婺剧试点学校、打造婺剧表演培育基地为重点,通过编写婺剧教材、创建婺剧社团、设计婺剧文创、举办婺剧节庆等,以点及面,着手打造“婺剧之校”“戏曲之乡”。目前,全市共成立婺剧促进会6个,建成婺剧基地校86所,培育招引婺剧进校园教师、专家200余人,直接参与婺剧的乡村学生达1万余人,其中柯城区鹿鸣小学、龙游县湖镇初级中学等7所学校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 二、创编鲜活课程,让育人质效“强”起来 一是专业团队谋划精品课程。组建美育精品课程专家委员会,谋划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不断丰富学校美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聘请30多名浙江省内美育专家和县(市、区)结对,创建区域内推广的课程,发挥规模效应。聘请城区导师领衔帮扶,每一位导师帮扶2—3所相邻的乡村学校教师,全力提升全市美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能力。目前,全市已开发乡村美育校本课程89个,其中柯城区《素盆美景美育案例》获省中小学生艺术节美育案例项目一等奖。 二是能工巧匠传承非遗技艺。根植地域特色,发挥群团合力,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建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20余个,聘请民间手工艺人和非遗文化传承人开讲授课、传授技艺,打造特色校园“乡土范”。目前,已有80余所学校成功打造成婺剧、围棋、竹笛等传统文化的传承阵地。 三是校本课程弘扬经典文化。以“传承‘两子’文化,共建有礼衢州”为主题,推动孔子、棋子文化重重落地,让乡村孩子充分感受经典传统文化魅力。大力推进围棋文化进校园,形成“人人会围棋、善思维”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市76所乡村中小学校开发围棋特色校本课程。大力推进儒学进校园,连续举办19届“尼山杯”衢州市中小学生《论语》学习系列大赛,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十个一”行动。 三、搭建丰富平台,让美育课堂“动”起来 一是流动讲堂打通校内校外联系。利用党史教育成果,围绕全市166处革命遗址,30处省、市级党史教育基地,10条党史研学路线,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卡”行动,让乡村孩子在节假日一起追寻红色足迹。全面践行“全科美育、全员参与”的理念,通过流动讲堂、主题教研、以会代训等方式,扎实开展乡村美育教师全员培训,参训覆盖率达100%。通过校内外师资交流、集群发展、送(走)教下乡、专兼职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大美育教师交流力度,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二是美育工坊打造体验展示基地。在全市乡村学校开展“一校一坊”美育工作坊创建活动,创新开设项目化美育课程学习,将美育与音乐、美术、体育、语文、书法、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密切结合,让工坊成为乡村孩子的美育展示平台。目前,全市12个乡村美育工作坊获评浙江省优秀乡村美育工作坊,开化县的“造纸印刷”特色传承工作坊、常山县的“又见彩虹”乡村美术文创活动获评项目化学习的典型案例。 三是文化礼堂丰富项目活动供给。发挥乡贤和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利用乡村美术馆、乡村文化礼堂等资源阵地,开展乡村美育专项行动。开设乡村美育云上课堂,为乡村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文化礼堂成为孩子们表演节目、举办展览的“基地”。如开化县霞山村创办全国首家乡村振兴美术馆,并先后举办留守儿童绘画作品展、中外儿童绘画作品展,展出当地儿童绘画作品160余幅。目前,全市中小学共开展暑期文化礼堂“三下乡”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35场次,累计参与人次超2万。 |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