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

新疆昌吉州“五个强化”持续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03-18 15:43:30作者:来源:新疆昌吉州教育局

       昌吉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强化党建引领,构筑强基固本“大格局”。全面履行党管教育的政治责任,建立健全州、县(市)两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加强自治州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大力实施学校党建“七大工程”,党的建设实现“七个全覆盖”。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一十百千”工程,依托1个思政课名师孵化基地,10个州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联动7个县市69所学校151名骨干教师,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结对共建联盟。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承办“全国青椒论坛”,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比赛、思政微课大赛等,立项区州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课题40项,实现700名专职思政课教师三年轮训全覆盖。

昌吉州昌吉市大西渠镇中心学校的学生在观看“机器狗”表演

       强化素质教育,书写立德树人“新篇章”。落实《德育工作指南》,推动全员育人与全程育人有机统一,州、县(市)党政主要领导带领各级党员干部联系学校、班级全覆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巩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混合编班、混合住宿全覆盖成果,广大师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进一步增强。全面推进“文化润疆”工程,148所中小学与援疆省、市中小学“手拉手”联系全覆盖,1136名师生赴疆外开展“祖国情·中华行”、“石榴籽·祖国行”活动。加强校园体育美育科技和劳动教育,常态化开展体育竞赛和艺术节,建立劳动教育基地125个(区级实验区2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累计创建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2所、文明校园2所,科技教育实验校5所,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校2所、德育示范校44所,连续八年荣获教育部“五好小公民”先进集体。

昌吉州吉木萨尔县第二幼儿园开展“流动讲堂”进园活动

       强化学段统筹,实现质量建设“稳提升”。强化顶层设计,印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十四五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基础教育保障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基本完善。优质普惠发展学前教育,农村学前三年免费教育全面实现,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9.2%,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70%。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组建教育集团46个,中小学覆盖率达100%,发展优质学校23所。优质特色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持续改善县中办学条件,培育区级以上科技、体育、艺术等特色(示范)学校44所。优质融合发展特殊教育,适龄儿童少年100%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推动“五项管理”落实落细,优化作业设计,全覆盖推行课后服务,加强教学研究和对基层学校的教研指导,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实现清零目标。

       强化师资保障,提升关键队伍“引领力”。依托教师招聘、“千名硕士进昌吉”、公费师范生等人才计划,引进教师1683名,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开展系列师德主题教育活动,表彰师德标兵等各类优秀教师204人。通过国培、区培等培训项目培训教师达5万余人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强化骨干教师梯队培养,评选“庭州名师”100名、州级人才工作室35个,培育特级教师45人、“天山英才”名师5人、区级名校长名师工作室11个,辐射引领5000余名优秀教师快速成长。加强和改进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实施“双五”政策,532名教师取得高一级职称。制定实施《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出台《昌吉州激励教师十条措施》,将教职员工开展免费健康体检纳入财政预算,义务教育阶段班主任津贴不低于400元要求全面落实,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日益浓厚。

       强化数字教育,赋予基础教育“新动能”。改善教育数字化基础环境,全州中小学和公立幼儿园实现教育城域网接入全覆盖,3640个教学班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生机比、师机比分别达到12:1和1:1。以数字化赋能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建成昌吉州教育云平台,部署教育资源和管理应用17个,注册用户22万余人。拓展应用功能,加大在智慧课堂、双师课堂、智慧作业、线上答疑、网络教研、个性化学习和过程性评价等方面融合应用。加强数字资源供给,自建各类资源22000余个,采购200多门学生选修课程、108门教师自主学习课程、300多册教育部推荐图书、280种期刊、1300个专题教育资源供师生免费学习使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建成区级数字校园示范校8所,州级数字校园60所,昌吉州被中央电化教育馆评选为全国在线教育应用创新项目区域,入选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应用试点地州。

声明: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