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仅11.5元的普通营养食品,竟被包装成包治百病的“神药”,售价高达5000元一疗程……当前,这样的骗局仍在不断上演,一些老人即使“赊账”也要购买。近期,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打掉一保健品诈骗团伙,团伙主要成员王某某及其上线贺某某等16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保健品”骗局再次上演,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严厉打击保健品市场乱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30日,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28.8万人次,检查社区、公园、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3.2万个,检查宾馆、酒店等重点场所4万个,检查“保健”类店铺8.9万个,检查旅游景区、农村场镇、农村集市、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2.5万个。这些行动有效遏制了市场乱象,截至1月30日,共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321.8万元,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对巨额利益的诱惑,仍有人不惜铤而走险,将贪婪的“魔爪”伸向无辜的消费者。
需要注意的是,个人信息的泄露,无疑为此次骗局提供了“帮凶”。上述案件中,“保健品”欺诈团伙成员的“业务能力”也在提升,个人信息来源更加丰富和准确。据办案民警介绍,在这次案件侦办过程中,很多从事“保健品”诈骗的“业务员”有保险推销等从业经历,他们不仅掌握,甚至非法获取大量客户个人信息,利用这些敏感信息进行欺诈,让老年人防不胜防。
健康长寿,是每个人追求的人生目标。对于老年人来说,这种追求更为强烈。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这种心理,将拥有退休金、具备较高文化水平,却缺乏家庭关怀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锁定为“目标对象”,从施以小恩小惠,到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进而以‘家人’之名赠送健康、福利,一步步诱导老年人走向圈套。最终,老年人除收获些许‘情绪慰藉’外,失去的不仅是钱包中的积蓄,更有健康的体魄,乃至宝贵的生命。
打击“保健品”骗局,需要多方面、多维度织密监管网,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这起案件警醒人们,打击“保健品”骗局要从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出发,做到信息收集最小化、信息储存和销毁规范化,避免个人信息落入不法分子手中。作为市场的监督者,市场监管部门应通过“打防结合”和“群防群治”,为群众营造一个更为纯净的市场环境。同时,还要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以法律的威慑力让有不法之心者却步。消费者协会也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大保健品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醒消费者注意防范“保健品”骗局,捂好“钱袋子”。作为子女,在增强父母防范意识的同时,还要及时关注父母的心理健康,疏导负面情绪,避免父母因为孤独、焦虑等原因上当受骗。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