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碳标准“大一统”时代来临!碳核算领域的两套“标准答案”:ISO与GHG Protocol联手,打破标准“割据”。全球基准下,将诞生哪些新机遇?企业如何抢占先机?
撰文 | Bell 编辑 | 小雨
近一两年间,全球ESG与“双碳”相关标准正以“秦王扫六合”之势逐步走向统一。
9月9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温室气体协议(GHG Protocol)共同宣布,将构建全球统一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测量框架,制定一致的概念术语、测量方法及报告标准。
过去,温室气体标准多由不同机构独立制订,涵盖范围和验证指南各不相同。
市场上充斥着层出不穷的法规、指南和方案,让人眼花缭乱,而且每个方案往往还存在区域差异。
而9月9日宣布的ISO-GHG Protocol新合作伙伴关系,标志着全球碳标准体系正朝着整合与共同开发的方向实现根本性转变。用户可依托统一框架,降低市场中的混乱与操作复杂度。
这一合作被“碳圈”普遍视为碳盘查历史上的关键里程碑。
其目标与此前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推出标准的初衷一致——旨在建立全球共通的语言,减少标准碎片化,推动净零进程加速实现。
这也是当前全球碳管理与ESG体系日益成熟和不断完善的有力体现。
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主席Emmanuel Faber对此进展表示欢迎。他指出,一致且可比的碳数据对全球投资者做出明智的资金配置决策至关重要。
此项战略合作的宣布,正值各国开始筹备2025年底举办的COP30气候大会。
COP30高级负责人丹·约施佩也强调,在各国积极准备COP30之际,提升碳核算的清晰度与一致性,对加速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具有关键意义。
有效管理和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前提在于“摸清家底”。
而要准确计量排放,就必须依靠一套权威且统一的核算标准。否则,相关数据就容易变成各说各话的数字游戏,难以进行可靠比较和实际应用。
在这场全球气候治理的“算学考试”中,目前有两套被广泛认可的“参考答案”:一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ISO 14064系列标准,二是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共同开发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
ISO成立于1947年,总部位于日内瓦,是一个由世界领先的标准化机构组成的网络,负责制定和发布从医疗保健到食品安全等产品的国际标准。
在气候报告方面,ISO制定了ISO 1406x系列标准,其中ISO 14064是最为基础和核心的部分,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针对组织和项目层面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核查。
此外,ISO 14067专注于产品碳足迹的量化与报告,而ISO 14068则规范了碳中和声明的相关要求。
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于1997年创立,旨在制定全面的全球标准化框架,用于衡量和管理私营和公共部门运营、价值链和减排行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企业核算与报告标准是GHG Protocol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为企业提供了详细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该标准将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分为我们熟知的范围1、范围2和范围3。
GHG Protocol标准在各个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具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和运营模式,提供了详细且可操作性强的核算指南。
2023年,在向碳信息披露项目(CDP)报告排放数据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公司中,高达97%的企业采用了GHG Protocol,使其成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的碳核算标准之一。
目前,该标准已被纳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 Foundation)的ISSB标准以及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ESRS)等主流报告框架中。
在核算原则上,两者都强调核算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透明性和相关性,确保信息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不过,两项标准也分别有着自身的侧重点。
ISO 14064-1更注重流程和验证,提供一个框架性的标准,强调量化和验证,但缺乏详细的计算方法。
GHG Protocol则提供更详细的计算方法、最佳实践和操作指南,强调实际操作和灵活性。
此外,在碳中和声明方面,ISO 14068提出了强制性核查规范,GHG Protocol则未设立专门标准,第三方验证为可选流程。
总体而言,ISO 1406X系列标准更注重流程和验证,而GHG Protocol提供更详细的计算方法和最佳实践。
一直以来,温室气体报告标准比较零散,不同机构采用不同的报告标准和术语。而ISO和GHG-Protocol都强调,缺乏标准和政策的协调是采取气候行动的障碍之一。
ISO秘书长穆希卡认为,如果大家都试图衡量净零排放的进展,那么衡量标准就必须一致。
根据最新声明,ISO与GHG Protocol计划将各自现有的温室气体标准整合为统一的国际标准。
事实上,许多组织在实践中已经同时参考这两套标准,以满足多样化的报告和合规需求。
借助GHG Protocol提供的详细指南与ISO 14064严谨的结构框架,企业能够进一步提升环境报告与绩效管理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此次ISO 14064系列与GHG Protocol标准的正式整合,将帮助企业实现“一次遵循,全球通用”,显著降低合规成本与重复报告负担。
除组织层级外,本次合作也将新增产品层级标准。
ISO和GHG Protocol表示,他们将合作制定联合产品碳足迹标准,以满足企业对更细化价值链数据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帮助指导脱碳决策。
总体而言,新的标准将包含一套通用方法学和一套涵盖企业、产品和项目核算的双标识标准组合。
这项合作不仅回应了企业、投资者、验证机构、碳核算人员及政策制定者长期以来的共同需求,也契合各国政府与产业界对标准协调日益迫切的呼吁。
一旦新标准成功统合,企业将可同时满足SBTi、CDP、ISSB、TCFD等多个主流平台的要求,极大程度减少重复工作与报告不一致的问题。
统一的术语与方法学也将使跨国企业、投资者与监管机构能够基于一致的碳数据作出决策,加速资本市场响应和政策工具的有效落地。
不过,随着ISO与GHG Protocol 统一标准逐步成形,企业需重新调整盘查流程与系统,避免落后,这会不会使原有已建立旧系统的企业面临额外的转换成本?
为了获取更加全面的认知,笔者就以下两个问题对于3位碳管理行业从业者进行了采访:
问题1:标准统一之后,对需要做碳管理的企业有哪些影响?会不会产生标准转换的成本与负担?
问题2:作为碳管理行业从业者,可以有哪些应对与准备?统一的标准会带来哪些新的机会?
一位新能源企业的碳管理专家表示:
对于要做碳管理的企业其实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原本很多企业就是ISO和GHG-Protocol体系并行的。两个体系之间大体上是可以进行切换的。而且核算内容和方法学大差不差。
但是标准统一肯定是一个更好的事,可以适当减轻碳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也意味着碳管理体系越来越成熟了。
像我们做一次核算,如果只是核算,我们可能会用GHG-Protocol体系。但是,要完成认证,就必须去引用ISO,因为只有ISO 14064-3标准才可以进行认证,所以如果未来统一的话,我们就不需要遵循大量的方法学,我们只需要遵循一个就够了。
(ISO 14064-3 是关于温室气体声明的审定与核查指南。它规定了审定和核查的流程、方法和要求,确保组织或项目的温室气体声明真实、准确、可信。)
另一位碳管理专家补充到:
比起标准统一,可能近期GHG-Protocol对于《范围二指南》的修订影响会更大。
范围二技术工作组正在制定新版核算方法提案,要求企业电力排放的核算按小时和区域进行匹配,以确保企业报告的电力排放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电力使用的时间和空间特征。
对于一些虽未纳入企业排放清单边界、但具有实际减排价值的清洁电力(如与企业用电时间或地点不匹配的情况),技术工作组也在同步推进一项补充性指标:边际排放影响(Marginal Emissions Impact),以全面反映其气候贡献。
一位碳管理机构的从业人员则提出了另一个视角:
标准计算逻辑统一,大家都能在一个标准下体现数据了,就不会出现各说各话的情况了;此外,国际标准很重要,国内政策同样也很重要。
本次两大标准的合并关注产品碳足迹核算,与国家认监委同日发布的《第一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专用实施规则(试行)》也有所呼应。
9月9日,国家认监委制定了第一批17种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专用实施规则(试行)涵盖锂离子电池、光伏组件、钢铁产品等等领域。
这一系列文件依据今年3月发布的《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CNCA-CFP-00:2025)编制,而这份文件中,ISO 14064-3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同样适用。
而当所有国际标准趋于统一,产品碳足迹认证将成为行业的机遇与风口。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39185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