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这不仅为体育产业的产业化、商业化与资本化进程注入了强劲的政策动力,更从需求提振与供给升级双重维度,为运动品牌打开了产业增长天花板。
《意见》发布次日,A股体育概念板块应声上涨,显示出市场对体育产业预期的大幅提升。
在政策利好与市场信心增强的背景下,国产运动品牌四巨头安踏体育(02020.HK)、李宁(02331.HK)、特步国际(01368.HK)和361度(01361.HK)交出的最新中报成绩单,不仅反映出企业自身的战略成效,更成为观察体育消费潜力和行业升级动向的重要窗口。
业绩表现:安踏营收领跑,特步盈利增速领先
营收规模方面,2025年上半年,安踏体育以385.4亿元营收位居第一,同比增长 14.3%,规模超其余三家之和;李宁实现营收148.2亿元,同比增长3.3%;特步国际营收达68.4亿元,同比增长7.1%;361度实现营收57.0亿元,同比增长11.0%。
盈利端来看,安踏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5%至70.3亿元,是其余三家净利润总和的近两倍;特步国际实现归母净利润9.1亿元,同比增长21.5%,增速位列四家之首;361度的归母净利润为8.6亿元,同比增长8.6%;李宁的归母净利润为17.4亿元,同比下降11.0%。
毛利率方面,安踏以63.37%居首,这主要得益于其高端品牌布局以及品牌溢价能力。李宁、特步、361度的毛利率分别为50.04%、44.95%和 41.48%,三大品牌与安踏存在一定差距,这也反映出品牌定位和产品结构对毛利率的影响。
战略分野:多品牌布局与专业赛道深耕并举
在业务发展与战略推进上,四家企业依据自身优势,选择了不同的发力方向。
安踏体育坚持“单聚焦、多品牌、全球化”战略,旗下各品牌协同发展。其中,主品牌“安踏”上半年实现收入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5.4%至169.5亿元;中高端品牌 FILA(斐乐)收入为141.8亿元,同比增长8.6%;其他品牌(含 Saucony、MERRELL 等)收入为74.1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61.1%,成为拉动集团营收增长的重要力量。安踏体育执行董事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赖世贤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中国运动市场长期增长空间庞大,短期内增速将继续跑赢整体消费,尤其是户外赛道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李宁则加大顶级专业运动资源投入,强化品牌专业运动形象,同时押注奥运周期。从品类来看,跑步、篮球、综训三大运动品类零售流水占比达到67%,成为业务核心支撑。李宁联席CEO钱炜在业绩说明会上坦言,线下客流同比减少给品牌生意流水带来了压力,但公司将通过持续优化渠道结构对冲影响。
特步国际聚焦跑步垂直赛道,专业运动业务成为增长亮点。上半年,特步主品牌收入达到60.53亿元,同比增长4.5%;以Saucony为代表的专业运动分部实现收入7.85亿元,同比增长 32.5%,占集团总收入的11.5%,特步国际在财报中明确将Saucony定位为集团的“第二增长曲线”。
361度则以“专业化、年轻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公司儿童业务与电商业务表现突出。上半年,361度儿童业务实现营收12.61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22.1%,同比增长11.4%;电商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增速达45%,成为驱动品牌营收增长的重要动力。
政策支持:鼓励研发投入,打造国货“潮牌”
《意见》的发布,对体育产业上市公司尤其是运动品牌龙头企业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安踏、李宁等头部企业凭借其资金、技术和渠道优势,有望在政策红利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需求端,《意见》提出“拓展体育消费场景”“举办体育消费活动”及“发布新周期全民健身计划”等一系列举措,将显著扩大参与体育运动的人口基数和消费频率,为头部品牌提供持续且稳定的消费基本盘。
供给端,《意见》明确“推动体育用品升级”,鼓励加大科技研发,开发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打造国货“潮牌”、“潮品”。
今年上半年,安踏投入近10亿元用于创新研发,目前已在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建立了全球设计研发中心;李宁上半年研发投入为3.45亿元,增速达8.7%,高于营收增速;特步国际与361°也分别投入1.9亿和1.6亿元用于研发。
从具体布局来看,安踏在多品牌矩阵和全球化布局中,已体现出对研发与专业赛道的重视。其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等机构的合作,呼应了“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的导向;李宁长期以来坚持专业运动定位,尤其在篮球、跑步等核心品类上已建立技术壁垒;特步同样通过Saucony等品牌在专业跑步领域深度布局,并与跑步实验室、高校等机构合作,不断推动科技、体验和专业的有效融合;361度在儿童体育用品和电商领域的快速成长,体现了对消费细分人群的精准把握。政策鼓励开发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体育用品,支持国货“潮牌”,则为其年轻化战略创造了有利条件。
整体来看,四巨头的发展路径虽各不相同,但均在政策鼓励的方向上有所布局。随着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和产业升级政策细化落地,四大品牌有望凭借差异化优势,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开拓新的增长空间。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39185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