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艺术投资

指尖上的“镶嵌艺术”——稷山螺钿漆器

时间:2025-03-07 11:44:26作者:来源:本站

 

    国家非遗传承人李爱珍正专注于漆器髹饰工序中的分割工序。

  莹润螺片嵌于漆黑底色,稷山匠人以刀为笔,勾勒出千年不变的璀璨星空。

  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螺钿漆器研究中心,六十八岁的国家非遗传承人李爱珍正一丝不苟地投身于漆器髹饰的分割工序之中,她手法老练,五十年的漆艺生涯让她对“老工老料”的传统坚守不移。

  螺钿漆器,作为中国传统漆器中的瑰宝,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辉煌的唐代。它以精致的贝壳薄片为镶嵌之材,历经研磨、精细裁切、巧妙镶嵌等繁复工序,与漆器完美融合,绽放出璀璨耀眼、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光辉。

       一家五代的坚守传承

  李爱珍一家五代都在从事螺钿漆器制作,她的婆婆自幼跟父亲学习,李爱珍从工艺厂学习并结合婆婆的指导,将技艺传承给女儿马静,马静作为第五代传承人,继续发扬这一古老技艺。如今,马静已是省级非遗传承人,从业20余载,师从母亲,对螺钿镶嵌中的花鸟、走兽刻画入微,技艺独到。父亲马贵堂同样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一家人为螺钿漆器传承倾心尽力。

  马静正在制作螺钿漆器。

  “从小耳濡目染,我对螺钿漆器有了很深的感情。灯光下,长辈们专注忙碌的背影一直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里。”马静说,制作漆器不能拘泥于传统,在螺钿制作的过程中,要边学习边创新。

       匠心工艺的极致追求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髹漆工艺品,稷山螺钿漆器制作工艺极其复杂。马静介绍,主要分为十二道工序:胎型设计、制作胎体、灰制胎体、打磨胎体、设计图案、画刻图案、胎体上漆、镶嵌螺钿、反复髹漆、水中打磨、扣刻图案、砖面推光等。

  螺钿漆器的核心在于漆与螺片的结合。漆器使用的天然大漆是从漆树上采集的树脂,经过熬制、过滤等工序制成。大漆,这源自自然的馈赠,不仅担当着防腐防潮的重任,更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漆器披上了一层神秘而迷人的光泽,赋予了它们非凡的质感与生命力。

  匠人反复手工打磨。

  “谈及髹漆,这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匠人们需依据干湿度、温度、漆的厚度等微妙因素,手工反复打磨、推磨,直至油面抛光,历经‘千锤百炼’,方能成就一件精品。这一过程,几乎全凭匠人的双手与耐心,耗时良久,短则三月,长则数年,方得佳作问世。”马静说,她们一家坚守螺钿漆器制作古法,采用天然大漆制作。她们的作品在国内外屡次参展获奖。

  螺钿则是从贝壳中提取的薄片,经过切割、打磨后镶嵌在漆器表面。李爱珍特别强调,潜水贝是制作螺钿的最佳材料,因为它的质地细腻、光泽柔和,适合精细的镶嵌工艺。而深水贝虽然色泽鲜艳,但质地较脆,难以加工。

       守正创新赋能非遗新生

  近年来,顺应 “国潮风”,她们一家积极创新。马静成立工作室专注创新创作,各类茶具、香具畅销,尤其受年轻人青睐。

  图为文创类稷山螺钿漆器成品。

  “我们现在也在文创类发展,比如吊坠、手镯、耳钉等小物件,而且这些小物件很受欢迎,市场前景很大。”马静说道。文创小件巧妙融合传统螺钿工艺与时尚元素,使古老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为了使这项技艺能成为“活态非遗”,继续完整地保留,他们一家三口走进校园,成立 “螺钿漆器制作” 班,培养数十名学生;与高校联合设立实习基地,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生力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爱珍,不仅个人荣获多项荣誉,如“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称号,还培养了30余名徒弟,其中多人获得了省级荣誉称号。她通过稷山螺钿漆器研究中心,搭建了一个技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李爱珍至马静,一家五代人倾注心血,以双手守护这项流传千年的技艺。他们不仅在传统中坚守,还在创新中发展,让螺钿漆器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图为稷山螺钿漆器成品。

  正如马静所说:“非遗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未来的希望。”在“国潮风”的推动下,螺钿漆器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在李爱珍的精湛技艺下,每一片螺片都被赋予了生命,它们在李爱珍的巧手下,逐渐呈现出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她的专注与执着,不仅体现在对技艺的精湛掌握上,更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畏与热爱中。

  在一旁,李爱珍的女儿马静也在忙碌着,她正着手于一件新的螺钿漆器作品的制作。与母亲一样,她对螺钿漆器有着深厚的感情,她的作品中,既保留了传统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的审美元素,使得螺钿漆器这一古老技艺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马静的创新之路并没有停止,她不断探索将螺钿漆器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方式,从茶具、香具到文创小件,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她的心血与智慧。她的创新,不仅让螺钿漆器这一古老技艺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定位,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李爱珍一家五代人的坚守与创新,让螺钿漆器这一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他们的故事,是对“守正创新”的最好诠释,也是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写照。

声明: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