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西省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精准施策,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遗产传承,既扎实做好文物基础工作,强化地下文物保护,确保不可移动文物得到妥善保护与及时抢修;又积极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使文物焕发新生,历史生动再现,进一步彰显吕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吕梁市境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901处,约占山西省资源总量的11%,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近年来,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紧紧围绕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主题,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吕梁市文物保护工作稳步扎实开展。首先夯实文物保护基础。积极开展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两线”划定和保护标志碑树立工作,组织完成红色文化主题村落摸底调查,上报了交城县东社村等5个红色文化主题村落。已印发《吕梁市文物保护员管理办法(试行)》,并严格要求95处市级、141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配备业余文保员。其次做好文物保护项目推动实施。组织实施了馆藏文物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珍贵汉画像石数字化保护、孝义市珍贵皮影木偶数字化保护等项目,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在山西省名列前茅。持续加强吕梁市2处国宝级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和2处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国市保2024年木结构古建筑日常养护实施计划,已对16处国家、省砖木结构养护项目进行公开招标,11个项目已完成养护。已上报11处国家级和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立项请示,并组织了专家对华佗庙等19处低级别文物保护单位的项目立项进行了评审,给予了相应的批复。
非遗是文化的窗口,非遗重在保护和传承。吕梁市不断完善非遗项目保护制度体系,配套制定了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非遗名录建设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修订完善了非遗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演出有限公司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这是对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所做贡献的肯定。多年来,剧团不仅在国家级非遗的创新性活态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还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活动进行了评估,并对第十三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第九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评审。在非遗工坊认定管理方面,2024年已备案非遗工坊16个。促进非遗项目与特色景区、特色村镇、特色街区等深度融合,孝义三皇庙景区和孝义市南曹村豆腐有限公司入选“山西省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典型案例”,孝义碗碗腔入选“山西省非遗保护实践典型案例”,交城县旺英堆绫艺术制作有限公司入选“山西省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精心策划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组织中阳剪纸、交城堆绫、临县大唢呐及三弦书等项目亮相援疆非遗展及‘黄河流韵·非遗焕彩’2024年黄河流域非遗创意大赛,显著提升非遗影响力。同步推进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改验收,设立宣传标识,与晋中学院合作实施协同项目,并对《吕梁片区发展规划》进行初审。加速碛口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配合省厅完成验收,稳步推动区域整体性保护。
“未来,吕梁文物人将继续身体力行、砥砺奋进,守护和传承好历史文脉,让文物所蕴藏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彰显,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吕梁高质量发展之路。”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同时,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还注重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他们深知,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因此,他们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与现代教育、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一方面,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与教育机构合作,将文化遗产知识纳入学校课程,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和了解家乡的文化遗产。同时,他们还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遗产体验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非遗文化表演等,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文化遗产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利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市场供给,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他们还积极推广这些文化创意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吕梁的文化遗产。
此外,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还注重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他们组织文化遗产展览、演出等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参与交流和研讨,推动吕梁文化遗产走向世界。这不仅提升了吕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为吕梁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注入了新的动力。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