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江苏:健全相关体系为高水平农业强省建设提供坚实要素保障
副标题:“五大路径”支撑乡村振兴

时间:2025-03-18 14:26:33作者:来源:本站

   2025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聚焦“不断健全要素保障体系”,从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健全社会化服务、强化用地保障及创新投融资机制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部署,为高水平农业强省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2025年,省财政将围绕省委一号文件要求,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深化‘三农’零基预算改革,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协同、社会资本踊跃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财政支撑。”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处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介绍,江苏省财政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2025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中‘农林水’科目支出达1220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省级财政预算安排“农林水”科目支出176亿元,同口径增长3.9%,重点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增强农业科技装备支撑能力等“三农”领域重点工作任务。同时,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到2025年,全省土地出让收入预算中将有超过10%的比例专门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具体而言,省财政将统筹资金78.4亿元,重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及永久农田保护、农村“厕所革命”等项目,确保资金向粮食主产区和财力薄弱地区倾斜。

  江苏省财政将进一步强化财政金融协同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包括建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信贷担保服务;支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用好“苏农贷”专项贷款产品等。“今年,我们致力于持续优化和完善农业保险的发展机制,重点提升农业保险的精细化和精准化管理水平。我们稳定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的完全成本保险覆盖面,并推进了玉米、大豆种植收入保险。此外,我们进一步健全了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并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以服务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稳产保供。”省财政厅金融处负责人说。

  此外,江苏省财政将推进财政预算科学化管理,以零基预算改革为抓手,以预算绩效为导向,对财政涉农资金进行系统重构,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将原先的五个农业专项,包括“省农业公共服务补助”和“省农田建设补助”等,整合为单一的“省现代农业发展补助”专项,旨在促进业务整合及政策协同。

  “为健全农业保障体系,我们注重规划先行。”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江苏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省1万多个村庄将换新颜。截至目前,已有近4000个村庄完成规划审批,6000多个村庄加快推进。全省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工作已全面完成,无锡等部分市县已率先实现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位居全国前列。根据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到2025年,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将深化县乡全域国土空间规划,尊重农民意愿,顺应人口变化趋势,稳步推动村庄规划实施。规划将重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耕地集中连片保护和生态品质提升,确保城乡功能衔接互补、资源优化配置、一体规划建设,共同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据了解,2024年,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多措并举,持续健全乡村用地保障机制,指导各地用足用好支持政策,全力保障乡村振兴合理用地需求。2025年,将进一步强化乡村发展用地的保障措施,单独列出并下达不低于5%的省级新增用地计划,专门用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用地需求,同时全额保障农民住宅建设用地计划,对农业农村的合理用地计划需求,实行分级保障、省级统筹,确保应保尽保。

  2025年,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将继续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综合效能,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因地制宜、按需开展整县域、跨乡镇和单乡镇多尺度改革实践,统筹实施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低效闲置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提升、乡村产业导入培育,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全面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更多的经验。

  对于省委一号文件在“健全要素保障体系”方面的部署,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教授华彦玲从5个方面作了解读:在土地要素保障方面,既要强调稳定承包关系又要盘活存量资源;在金融要素创新方面,既要破解融资瓶颈又需要进行风险防控;在科技要素支撑方面,既要培育新质生产力更需人才驱动,并专章部署“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在经营体系与社会化服务方面,既强调土地延包,又要激活经营主体活力;在政策协同与改革试点方面,既要制度保障又需要地方创新,注重政策协同性与基层实践探索。

  “此部署既紧扣中央一号文件‘改革主线’,又立足省情突出科技引领与金融创新,通过土地稳权、金融支持、科技赋能、服务提质、政策护航五大路径,全要素支撑乡村振兴,不仅为农业强省建设提供了全面保障,也为全国深化农村改革贡献了实践样本。”华彦玲说。

声明: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