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黑龙江省桦南县:做精紫苏产业推动五大振兴耦合联动

时间:2023-11-06 15:17:14作者:张华来源:本站

       黑龙江省桦南县是“中国紫苏之乡”,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占全国紫苏产量的30%以上。2022年桦南成功申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00万,以紫苏产业发展为牵动全面推进示范区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耦合联动,打造特色产业带动引领乡村振兴“桦南模式”。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实施“方向、优势、路径”联动,推进产业振兴一是重视程度高,顶格推动有方向。坚持以推进产业兴旺为方向,采取“专班+方案+机制”推进模式,组建了由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紫苏产业发展工作专班,连续多年将紫苏产业发展纳入全县重点工作强力推进,累计投入扶持资金7000万元,推动紫苏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高端化发展。二是产业基础牢,辐射带动有优势。整合5家企业入驻桦南紫苏产业园,有紫苏系列产业加工生产线28条,年加工能力1万吨,年创产值5亿元。先后申报“桦南紫苏”国家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紫苏产品绿色有机产品标识2个,紫苏产品研发专利2项,培育了“紫津坊”“半山翁”“桦南仙紫”等知名品牌。打造紫苏种植示范园10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10余个,辐射带动1200个农户种植紫苏。三是联农举措多,增收致富有路径。创新“示范基地+农户”模式带农增收,建设紫苏种植示范园3个,为200个农户提供种植管理服务,户均增收2万元。发展“订单+农户”模式连农增收,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制作企业连农二维码,企业以高于市场价0.2元/市斤价格回购平台农户紫苏籽,达成购销协议800个、成交量2000吨。推进“新业态+农户”模式促农增收,以紫苏种植示范园为依托,打造城郊旅游打卡地,年游客量达5万人次,紫苏烤牛肉、紫苏糕点等特色小吃摊位年收益达20万元。
     (二)实施“示范、助力、赋能”联动,推进文化振兴一是打好农文旅融合示范牌。赓续传承示范区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的红色抗联精神,持续挖掘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的森工文化,着力打造森林小火车“紫苏+”农文旅融合“一区一带”示范工程,带动参观人群沉浸式体验抗联精神、森工文化和紫苏发展历史。运营以来累计发行列车600余列,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实现收入573.9万元,形成了“红色+农耕+旅游”的经典景区示范体系。二是打好节庆活动助力牌。2021-2022年连续两年高质量举办中国·桦南紫苏节,累计接待客商及游客30000余人次,达成合作意向25亿元,桦南紫苏的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全面提升;开展“红色轻骑小分队”文艺演出进乡村、紫苏丰收节等农民喜闻乐见文化活动30余场3300人次,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传承和紫苏产业发展提供弘扬平台和生长根基。三是打好文化阵地赋能牌。充分发挥桦南“三馆”文化阵地作用,弘扬传播紫苏文化,以图版导览、视频演示、产品展示、书画添彩等形式丰富紫苏内涵,成为“周末桦南”必去的观光打卡地。年均接待学生、党员干部、市民及周边游客等参观15万人次以上,成为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生动课堂。
     (三)实施“引进、培养、挖潜”联动,推进人才振兴一是注重引进人才。高质量开展“事企联聘”,按照“事业招人、企业用人”原则,累计引进以紫苏为主的中药材领域专业技术人才50人;创新实施“周末人才”计划,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通过顾问指导、联合研发、成果转化等方式,柔性引进“假日专家”12人。建立健全新乡贤吸纳机制,完善落实产业奖补、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优惠激励政策,先后吸纳返乡创业人士120名、新乡贤13名,为推动紫苏全产业链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二是注重培育人才。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行动,通过跟班实训、阜外学习交流等方式,培育以孟家岗镇高玉财为代表的紫苏致富带头人210名。设立“农技人员培训基金”,每个乡镇成立拥有20名专业技术人员的紫苏产业工作站,累计开展种植技术推广活动10场、培训320人(次)。创新实施“我有一分紫苏田”品种试验,特别是疫情期间,组织农业领域专家开展线上指导3场、培训480人(次),帮助种植农户抓好复工复产和春耕生产。三是注重挖掘人才。坚持把企业家作为最大人才,成立寒地紫苏协会,吸纳会员企业9家,帮助企业间实现信息互通、人才共享。健全完善“识别—培养—认证—扶持—使用”五位一体的人才工作机制,鼓励种植大户通过承包土地、技术入股等方式从事生产经营,培强“桦南紫苏”品牌。大力实施“一村一经济人”计划,打造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经纪人队伍72人,紫苏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0万亩以上、流通10000吨,实现产值3亿元,推动了紫苏从销售“原字号”到“新字号”转变。
     (四)实施“队伍、载体、引领”联动,推进组织振兴一是多措并举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弘扬革命老区传统,以“党建引领+致富带头人”推进紫苏产业发展。采取党员领种,千家万户参与的种植模式,扩大紫苏种植规模。建立紫苏致富带头人个人档案,把有技术能力、能干事创业、群众认可的致富能手党员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目前,全示范区农村致富带头人中共有党员73人,纳入村级后备干部管理145人,进入了村“两委”班子82人,较换届之前增长了15%。二是开展乡村振兴擂台赛激活乡村振兴动能。举办“积分争星创优”乡村振兴擂台赛,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主题,采用“月积分、季打擂、年度评比”机制,评选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5个,乡村振兴典型村6个,提档升级先进村10个,美丽庭院200个。示范区内桦南镇、柳毛河镇获评示范乡镇,激励了其他乡镇大力发展紫苏产业的信心。三是党建引领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成效。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截至2022年末,全县共有合作社1500余个,村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159个,覆盖率达到83%。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振了村级公益事业。2022年发展紫苏产业相关帮扶车间3个、提供就业岗位45个,示范区内设置公益岗位1563个,发展紫苏种植等“庭院经济”330户,带动脱贫户增收500元。
     (五)实施“绿色、循环、低碳”联动,推进生态振兴一是绿色种植。严格实行紫苏与粮食作物轮作制度,减少土壤病菌与耐性,提高紫苏产量。积极推广紫苏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种植技术,建设多片绿色有机紫苏种植示范基地,全县紫苏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98%以上。推动种养殖结合,植物枯枝、牲畜粪便等农业废物利用率达88.6%,有效提高紫苏产量的同时,大大降低农业废物污染。二是闭环生产。深挖紫苏资源潜能,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了紫苏从根到叶,全流程、全生态、全生命周期的闭环产业链。除紫苏茎、叶、种子等可直接食用、药用部分外,杆、根等边角料也收集起来,用于生产紫苏枕头、紫苏抽纸等产品;冷榨紫苏油的油渣废料,全部用于喂养母鸡,生产紫苏鸡蛋,再用鸡的粪便做成有机肥,浇灌紫苏,真正做到绿色循环无污染。三是低碳加工。依托江南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推动生态化加工技术与装备升级。紫苏的出油率由原来的30%提升至45%,产紫苏油500吨。坚持“小种高端”的经营思路,不断开发紫苏系列高端产品,年产紫苏蜂蜜500吨、紫苏鸡蛋1000万枚,精选紫苏籽5000吨,紫苏梗5000吨。
二、经验启示
     (一)尊重规律,深入挖掘紫苏产业发展潜力桦南县在推进紫苏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尊重规律,推动紫苏产业向高端化方向迈进。一是尊重种植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培育紫苏1号、紫苏2号等优质良种,实行紫苏与大豆、玉米等大田粮食作物轮作制度,推广紫苏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种植技术,加强节水灌溉和绿色栽培关键新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形成了一系列标准化、机械化种植经验体系。二是尊重市场规律。紧盯全国紫苏市场多元化需求,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发展体系,科学编制“紫苏+”全产业链招商图谱,打造以“紫苏+”为主题农文旅融合美丽乡村示范带,申报全省首家紫苏检测研发中心,通过引外聚内“两种方式”,推动紫苏产业迅猛发展。
     (二)规划引领,压茬推进紫苏产业科学发展桦南县历届县委班子始终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探索实践、接力推进。在紫苏产业高速发展的这20年里,经过5届班子6任书记的压茬推进,科学编制《2016-2021年桦南县紫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中药材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桦南县紫苏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6年)》,大力实施林下经济攻坚行动,持续发展以紫苏为重点的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全力将紫苏产业培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三)国企转型,改革助力紫苏产业链条延伸林区改革启动后,桦南县林业局公司牢牢扭住产业转型这个“牛鼻子”,组建农盛园食品有限公司,安置国企改革转岗职工100人,引进企业管理、运营等人才21名,相继自主研发了紫苏月饼、紫苏汤圆、紫苏调和油、紫苏阿胶、紫苏糖、紫苏香皂、紫苏精油香皂、紫苏精油卫生巾等系列产品100余种。在此基础上,聘请专业成熟的销售人员推进品牌市场运营,紫苏系列产品已远销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并走出国门,亮相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成为拉动林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龙头产业,为林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推动国企转型升级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四)联农带农,探索完善紫苏产业助富模式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采取龙头带动、土地入股分红、激励帮扶、促进就业创业、人才培训等多种手段,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务工+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就业+农户”等多元联农带农方式,建立健全订收购单、保底分红、二次分红、务工增收等利益联结机制,探索紫苏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新模式,直接带动8000多人从事紫苏种植、加工、电商销售等相关产业实现增收,示范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500元以上,较2021年增长15.1%。

 

声明: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