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近年来,湖北省安陆市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市域发展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聚焦组织力凝聚力,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始终把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面开展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抓好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转化,选用过硬党组负责人、第一书记、优秀驻村工作队包村轮换。切实选优配强带头人,注重储备村级后备力量,加强农村党员干部乡贤的教育培训,实施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抓好高素质农民队伍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按照“产业相近、地域相邻、资源相同”原则,将村级党支部和企业党支部联合起来组建联村党委,以联村党建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动能更足,通过企业带动和支部引领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赵棚镇蓝莓小镇联合党委聚力打造了集种植、采摘、加工、研学、康养于一体的“十里蓝莓产业带”,安陆能人叶小伍进一步赋能乡村振兴,持续激活基层党建工作“一池春水”。
二、聚焦加快乡村产业发展,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支持农村创新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不断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延长了九大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工程,推动了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资源”向“卖品牌”转变,实施蓝莓全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神丹”鸡蛋入选了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三、聚焦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巩固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和集体经济组织运行,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扎实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推动以集体资源资产入股分红,增加集体收入。持续实施扶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改革,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今年,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我市粮食产量达到44.6万吨,创历年新高,全市主要农作物托管服务面积180万亩次,土地流转率达到68.7%。
四、聚焦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培育了一批示范典型。通过各级督导检查反馈问题整改,把边查边改贯穿始终,以农村振兴乡村振兴项目立项、审批、实施、验收为重点,对权力事项进行全面清理,明确权力依据、范围和标准。采取自己找、群众帮、领导提、集中评、组织审等方法深入查找存在的乡村腐败风险,并加强对廉政风险点的实时跟踪和动态监控,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今年,我市王义贞镇唐僧村、赵棚镇赵棚社区入选第二批清廉村居省级典型村。特别是王义贞镇唐僧村,赓续红色血脉,打造红色村庄,以新四军第五师红色历史事迹为脉络,利用图文结合、互动体验等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红色精神、历史文迹、典型模范等,吸引安陆周边游客、师生前来开展红色革命教育,已累计接待超5万多人次。
五、聚焦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以自治增活力,从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入手,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以法治强保障,落实全面依法治国部署要求,把政府各项涉农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农村法律服务,引导干部群众遵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建设法治乡村。教育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增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让乡村文化与法治文化有机结合,融入到我市“八五”普法规划中,通过相互浸润、渗透,打造独具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
六、聚焦实施强县工程,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了推进以安陆市强县工程为重要载体的城乡统筹发展,整合资金、产业、项目、人力等关键要素,促进核心、部门与企业联营合作,形成以点带面、抱团协作的发展格局,努力提高了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构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搭建“三农”服务平台,利用我市消费扶贫,实现“农民保收、城市保供”;构成了统筹县城、乡镇、村(社区)的三级服务体系,提升农村地区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构建政府、社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今年,盘活了闲置低效用地1425亩,获评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建成了乡镇综合商贸中心14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5个,“强村公司”实现全覆盖,在孝感率先实现寄递物流进村高质量全覆盖;完成了国省道改扩建64公里、农村公路建设166公里,赵钱红色旅游公路获评“全省十大最具人气农村公路”,在孝感市乡村振兴、路长制现场拉练综合考评中排名第一。(周鹏)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