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广西省龙胜:深入践行“两山”理论 走出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时间:2024-01-10 16:31:00作者:来源:广西省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2023年,广西省龙胜各族自治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当好守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的殷切嘱托,持续巩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成果,构建了“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发展理念,将地方特色切实融入“绿水青山”中,并转化为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金山银山”,绘就一幅生态宜居、环境优美、人民富足的少数民族山区县“两山”实践美好画卷。

  一、持续发力生态建设,积极探索环境管护长效机制

  一是坚持政策为大,高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龙胜县编制《龙胜各族自治县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规划(2022-2035)》《2023年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提升工作计划的通知》《2023年度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方案》,部署推进县辖区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公检法及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形成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定期组织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会议研究我县生态环境工作。二是坚持部门联动,交出生态环保成绩单。通过部门联动协同发力,以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为纽带,协调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的关系,建立联席会商、信息通报、联合监测等制度,协同开展“五大行动”,有力保护了辖区生态环境,极大厚植了“绿水青山”的“底色”。三是实行三级联动机制,同建生态环保先锋队。组织成立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村级党组织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屯级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小组,实现乡村屯三级联动机制。依托乡镇生态环境保护中队执法力量,村党组织书记任监督长,支部委员、村级党建组织员担任“生态环境保护员”,在行政村内划分若干党组织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区”,以联合党小组或独立党小组为基本单位,引导群众对“责任区”开展日常监督保护工作。

  二、严管严治守底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二是坚持严格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龙胜县始终保持禁止采砂、禁伐天然林、“控违打非”等保护生态的高压态势。在全市中率先成立县公安局生态环境保护大队,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公检法联动,创新开展河长、林长、田长“多长合一”联合监管,形成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县、乡、村、屯四级联动的“网格化”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今年以来,开展各类生态环境专项执法检查4次,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为基础,开展日常执法检查,截至12月共出动执法人员520余人次,检查企业180余家次。健全常态长效管理,织牢生态环境保护网。建立村级党组织、村民委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总结、一年一评议”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重点研究审议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方案,维护生态安全。将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指标纳入全县各单位、各部门年度考评指标体系,县直单位考核分值增加到65分,乡镇考核分值增加到40分,以考核指挥棒,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约束,切实提高生态建设成效。三是坚持环境为本,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狠抓大气污染防治、持续保障辖区水环境质量、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全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截至目前,龙胜县城空气环境优良率100%;交州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Ⅰ类,综合指数排名全市第一;全县土壤环境总体保持稳定,风险可控,无一般等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

  三、深入推进三产融合,坚定“两山”发展理念

  做强有机产业,壮大生态农业。打造本县特色“有机食品大园区”,走“两茶一果加特色养殖”和“一品两带三区”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成功引进全球罗汉果重点龙头企业吉福思公司投资建厂。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及扶持,全县共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达97个,24个农产品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6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12个农产品获得富硒产品认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10家,8家农业企业获得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称号,全县家庭农场达104个。推动绿色发展,探索生态工业。依托科学规划引领,推动绿色发展。开展龙胜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调整和规划实施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等工作。扎实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完成14座绿色矿山建设并通过验收。积极探索工业“两山”转化渠道,在扎实推进绿色矿山的基础上,组建尾矿集中加工企业,“鑫盛源”滑石尾矿废渣综合利用项目顺利揭牌,以滑石加工为特色的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有序提升,生态工业产业实现重大突破。充分利用水资源优势,陆续培育了龙胜天霖甘泉饮品开发有限公司等3家纯净水制造企业,纯净水制造行业项目累计投入7000 余万元。实现全域旅游,做强生态文旅。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俗风情,龙胜县确定“全县大景区,旅游一盘棋”的全域旅游指导思想和“以山养山、以山养人”的发展思路,以实践成功的梯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等“两山”转化典型案例为示范,走出一条“打梯田牌,赚梯田金”的旅游产业振兴之路,科学指导全县生态旅游发展。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接待游客808.43万人次,同比增长56.95%;累计实现旅游消费98.96亿元,同比增长56.66%。(于琳钰 、王廖丹)

声明: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