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始终坚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中心任务,推行“四抓四带”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2023年,全县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6665元、同比增长12.89%,持续增收见成效。
抓实转移就业,确保“带得准”。依托“六大培训培养工程”,组织开展西式面点、畜禽养殖等培训24期2206人次,实现脱贫人口转移就业2165人。在乡(镇)、村(社区)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就业帮扶车间17个,开发公益性岗位1299个,吸纳2214名脱贫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开展稳岗就业“春风行动”“百日行动”,开通务工专车,免费将务工人员从家门送到厂门,实现“点对点”的“一站式”服务,实现省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017人,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6268人。依托沪滇劳务协作,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5期261人,实现脱贫人口转移就业914人。
抓实产业发展,确保“带得稳”。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带动脱贫户稳定增收的根本途径,依托糖、茶、果、菜、牛、胶,烟叶、魔芋、中药材、蚕桑“6+N”产业体系,做好“土特产文章”,实现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渠道。2023年,共投入产业扶持资金11608.7万元,实施产业扶持项目32个;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89万亩。支柱产业甘蔗面积达40万亩,蔗农2.3万农户12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57%,蔗农人均甘蔗收入7000元以上,甘蔗收入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强化金融帮扶发展,依托小额信贷帮扶政策,加大对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的贷款支持力度,有效解决脱贫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后顾之忧。2023年,共发放小额信贷649户3132.23万元,“贷动”脱贫群众过上好日子。
抓实政策支撑,确保“带得实”。紧盯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实施“一户一档”“一人一策”精准服务,强化一次性省外务工交通补助、帮扶车间吸纳就业奖补等政策激励,激发重点群体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双重”内生动力。2023年,共发放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4674人467.4万元、帮扶车间吸纳就业奖补资金8.81万元、乡村公益性岗位补贴992.4万元。依托“临品出滇入‘沪’崇明”行动和首届云南餐博会,开展“消费帮扶助农增收集中行动”,为耿马企业与全国采购商搭建起合作交流平台,让黄佤小米辣、金丝凤梨等优质农产品走出耿马,走向全国打开销路,实现农产品销售2253.19万元。
抓实利益联结,确保“带得久”。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农业经营主体倍增培育计划等,将集体经济嵌入产业链,积极探索推广“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有效解决弱劳动力发展产业难题,着力提升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质量和效益。目前,共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58家、家庭农场771个;共有46户龙头企业绑定9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脱贫户9225户,“双绑率”95.16%,基本实现每户脱贫户至少有一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92个村(社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突破10万元,其中46个脱贫村中达20万元以上的有15个,达30万元以上的有3个。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