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菏泽市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健全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拓展稳岗就业渠道,全面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脱贫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2021年以来,全市产业帮扶项目累计实现收益约6.85亿元,24.12万名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全面乡村振兴基础更牢、步伐更稳。
聚焦责任,在推进落实上把严把稳。一是持续高位推进。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推进会、全市乡村振兴推进会等会议,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调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关工作,及时研究谋划部署重点工作;建立县区、市直部门“双看双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保障得力、措施有效的制度体系。二是强化力量保障。统筹农业农村各类培训计划,采取邀请专家授课、“书记讲给书记听”、实地交流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乡镇分管负责同志、包村干部、村党组织书记能力水平,确保工作有人抓、抓到位。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各类培训160次、培训51000人次。三是把严督查考核。研究制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实施细则,健全能定责、可追责、严问责的考核机制,每季度对衔接资金使用、项目管理、衔接推进区等重点工作督导检查,对进度慢、工作落后的县区进行通报约谈,跟踪整改提升,以严的举措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聚焦帮扶,在精准保障上抓细抓实。一是优化机制,做到监测预警全覆盖。创新开发防止返贫监测智慧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双向协同监测,实现全域监测预警、监管比对和分析统计自动化,确保监测预警信息从发现到办结高效闭环管理。平台运行以来,共推送预警信息18万余条,纳入监测帮扶124户、413人。二是细化指导,实现帮扶政策真到位。印制涵盖“三保障”、饮水安全等12部分、30多项帮扶政策的《帮扶责任人工作手册》17万册,组织全市47881名帮扶责任人,对照手册逐项排查、逐户填写、逐条落实,全面巩固提升帮扶政策保障水平。三是主动探索,推动分类管理显实效。对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按劳动能力、家庭收入实施分类管理、分层救助。对无劳动能力户,纳入低保、特困等进行救助16.7万人,实现了应纳尽纳;对有劳动能力、有务工意愿户,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安置、公益岗位等多种途径,保障脱贫家庭收入持续稳定。四是抓好试点,创新保障政策减负担。在7个县区11个乡镇开展乡村公益医疗互助试点,以现有三重医疗保障为基础,增设普惠性保障措施,有效减轻农村群众医疗负担。目前,已有1507名群众申请补助,补助金额共计213.32万元,群众平均再减少医疗支出34.29%。
聚焦增收,在稳定发展上聚心聚力。一是产业发展带动增收。立足农业大市优势,抓优衔接资金项目库,健全建设跟踪保障机制,适当放宽县区统筹建设权限,推动实施产业发展和农村小型基础建设项目1373个,实现年均收益5000万元,进一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有效激发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二是稳定就业保障增收。提档升级就业帮扶车间,建设规模化、园区化就业帮扶车间2928个,带动就业3.2万人,其中脱贫人口3900余人。大力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升行动,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5.85万个,优先安置6000余名困难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同时,积极克服新冠疫情后续影响,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每年帮助近11万脱贫人口外出务工。三是金融支持助力增收。持续拓展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和富民生产贷,发放小额信贷14246.8万元、齐鲁富民贷16.54亿元,有效解决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帮助6973户实现创业发展。全面推行“产业保险”,投入“产业保”保费6000余万元,为全市1万余个扶贫项目提供41.5亿元的风险保障。四是片区发展促进增收。着眼全面发展、长效发展,在“片区经济”持续增收上善思智谋、集聚力量,投入衔接资金9.93亿元、行业部门资金8.7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4.09亿元,规划实施了20个衔接推进区,覆盖村庄260个、覆盖人口41.46万人,推动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