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山海,千年渔乡。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朝气蓬勃的山海福地,孕育出了独具特色农业产业。2023年,象山县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新实践,创新实施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展现出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共富新画卷。
成绩见证努力,奋斗续写辉煌。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7.5亿元,位居全省第二;一产增加值100.1亿元,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115元,增长6.1%;城乡收入比1.65:1,优于省市平均水平……
象山宅基地改革做法在全国第六届莫干山会议上作典型交流,连续6年获评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单位,连续2年获全省“神农鼎·铜鼎”称号,乡村振兴工作获市政府督查激励,入选全国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省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万工程”等试点。
粮食安全强根基
在城区政实路北侧的田地上,金黄色的油菜花在春风中摇曳生姿。这块包括西林村、蒋家村、桥头胡村、后洋村等6个村庄的1120亩耕地,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让粮田变良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完工。这为今年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护好耕地,夯实粮食安全之基。象山县紧抓粮食生产不松懈,积极落实“藏粮于地”,集中连片整治永久基本农田1万亩,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47万亩。同时,不断提升土地质量,西周“万亩方”、黄避岙“千亩方”通过验收,实现了让每亩耕地都成为充满希望、溢满丰盈的沃土。
上个月举行的全县春耕备耕现场会上,展示了全县落实“藏粮于技”新成果。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小麦最高亩产540公斤,打破了全市小麦最高亩产和最高百亩方亩产记录。同时部署落实粮食播种任务,宣讲粮食生产惠农扶持政策,展示新型智能农机,让农民种粮更有信心、更有底气,更加便捷、更加高效。
值得一提的是,象山县还树立大食物观,推广的稻渔综合种养高效模式达到2500亩,“千斤粮万元田”照进现实。养殖一茬小龙虾,种一季稻和白对虾共生混养,一田三收,亩均效益近万元。石浦财安家庭农场连年尝试稻渔轮作种养,农场不仅获得了国家级生态农场,产出的稻米还获得了国家金奖。此外,全县蔬菜种植面积8.84万亩、产量19.23万吨,出栏生猪17.56万头、肉类产量2.30万吨。
特色产业增效益
春种春管时节,在定塘、晓塘和高塘岛等象山柑橘主产区,橘农们正忙着修剪“红美人”枝条,橘树施加有机肥,橘园培植生草,生态种植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广大橘农增收致富的“黄金果”,经过多年的宣传推介,象山“红美人”柑橘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全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象山县围绕基地建设、农业科技、品牌培育和电商换市做文章,实现了柑橘产业从“以量取胜”向“高品质、高附加值、高盈利”的华丽蝶变,让全县5000余户橘农走上共富路。
不仅仅是象山柑橘,象山白鹅先后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全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去年6月份举行的象山白鹅一年一度的“封箱庆”上,象山县两位有名的“鹅司令”——象山小海大白鹅养殖有限公司翁小海和东陈龚明珍种鹅场龚明珍,分别拿出100万元现金重奖养殖户。此举让广大鹅农也尝到了养殖象山白鹅的甜头。目前,象山白鹅走南闯北全国23个省份,带动了全国3000多家养殖户增收致富。
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象山县坚持做深农业“种质”文章,新建无病毒原种圃2个,柑橘品种资源存量达到450个,位列全国县区第一;完成市级象山白鹅育种项目种鹅选育测定和基因筛选,浙东白鹅入选浙江省十大优异畜禽种质资源;创成首家国家级岱衢族大黄鱼良种场,“兰花蟹”在全国首次实现规模化人工种苗繁育和池塘养殖“双突破”,北欧(中国)鲑鱼RAS陆基养殖取得成功,象山产三文鱼这个月有望“游上”市民餐桌。
“千万工程”惠民生
前几天,市农业农村局传出好消息,从今年起,宁波计划每年打造100个具有地域辨识度的和美乡村典范样板,象山县有黄避岙乡湖头新村、贤庠镇碶头陈村、定塘镇宁波站村等16个乡村入选,全市最多。这标志着象山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有良好基础、有过硬实力。
2023年,象山县精心谋划全域和美行动,深化“片区组团、联建联创”,黄避岙获评省级和美乡村示范乡镇,高泥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启动省现代化美丽城镇创建3个,创成省未来乡村5个、美丽宜居示范村4个、乡村振兴示范带2条、艺术赋能村7个、美丽庭院6000户,让家园变花园、村庄变景区。
同时,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完成农村公路改造提升99.8公里,提标改造海塘安澜工程21.3公里,改造村级物流综合服务点10个,建成农村颐养小院5家,新增“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44个……
深化农旅融合,以建好象山滨海“一号公路”为牵引,串联打造“时尚东海岸、潮隐西海岸、风情石浦港、斑斓西沪港”四大农文旅融合集成展示区,奏响共创共富曲,建成民宿1263家、床位2.5万张,位列全市第一。
以赛促旅、以旅助富,美丽半岛还掀起亚运浪潮,“体旅融合”融出乡村新未来;以文促旅、以旅兴农,绘就“诗与远方”新图景。“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入选省示范级文旅融合IP,“青年与海”主题驿站获评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优秀案例。象山县入选了省“浙韵千宿”试点县,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位列第6名。
乡村改革添活力
2023年12月,新桥镇灵岙村的两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完成拍卖出让,这是宁波首宗正式入市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这是象山县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结果。探索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确定入市土地增值收益在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分配比例,实现农村土地由资源变资产、由资产变资本、由资本变资金的“三变”转化。
得益于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贤庠镇青莱村实现了闲置资源“重生”,乡村颜值“变现”;石浦镇沙塘湾村巧借宅改东风,昔日闭塞的“小渔村”变为了全市“网红村”;东陈乡东旦村依托资源禀赋,发展乡村游、滨海游,差异化打造民宿53家,村里一张床的收入抵得上城里一套房的租金。
坚持以改革之举迭代乡村治理现代化,让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城乡发展“双向奔赴”。深化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一票换五房”,新发展闲置资源盘活项目18个,引进乡村产业项目18个、投资2.02亿元。优化农村营商环境,举办象山乡村产业空间推介会、“新农人”采风暨头脑风暴活动和招商引资推介会,引进浩宇集团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落户。
迭代推进乡村善治。聚焦“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持续擦亮“村民说事”金字招牌,新增省级善治(示范)村55个、省民主法治村14个,“村民说事”入选中国新时代“枫桥经验”白皮书和全省村社智治十大模式优秀应用。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为此,象山县建优乡村“三支队伍”,派驻“第一书记”“农村指导员”121名,获评省市担当好支书10名。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8.91亿元、同比增长6.2%,实现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占比65.35%。同时统筹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高素质农民等职业农民培训,培育首届省级乡村工匠名师4人,市乡村振兴领军人才35人,培育县级农创客300名,完成各类农民培训9665人次,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蓝色,是象山流淌的血脉基因;绿色,是象山澎湃的发展动脉。站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征程上,象山县将持续推进北纬30度最美海岸带和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全力打造具有象山滨海特色和现代乡村韵味的和美乡村,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滨海花园城市贡献更多“三农”力量。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