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崛起,高质量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市场需求猛增,一跃成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
从描绘 “云上智城” 蓝图,到推动公共数据产品上架数据交易所,再到发布数据产业图谱,珠海在数据开发利用领域的探索从未停歇。而近期《珠海经济特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正式发布,更是将这一探索推向了新高度。
《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4年)》显示,当前,我国公共数据开放程度逐渐提升,企业加快应用大模型,高质量数据集建设进入加速期。然而,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仍面临供给不足、开放度有限、安全与成本困境等问题。
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下,谁掌握了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能力,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作为数字经济赛道上的积极探索者,珠海一直试图抢占先机。
珠海高新区。
从城市战略上看,珠海正在打造的“云上智城”,本质上是一个“算力+数据+大模型”三位一体的智能城市操作系统。而数据,正是这个系统的核心燃料。《条例》的出台,为“云上智城”提供了关键的制度支撑。这不仅是珠海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的生动实践,更是一场关乎城市未来竞争力的改革试验。
在基础设施方面,本次出台的条例用上了“真金白银”,要求市、区两级政府将数据基建列为财政支出重点,并建立财政、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同时明确基建重点,统筹推进算力、网络、可信数据空间等设施建设,打通数据供给、流通、利用全链条。
在数据供给和利用的核心环节,《条例》的大胆尝试尤为引人注目。公共数据“先登记、后授权”,让政府对数据“原料”基础心中有数;建立数据创新实验室,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搭建“试验场”,鼓励跨界融合创新;支持横琴开展数据加工贸易、国际数据中心业务,为数据跨境安全便捷流动探路。
俯瞰横琴金融岛。
整体来看,本次立法的定位坚持“服务和促进型法”而非“管制和约束型法”,重在赋能和服务,体现了“开放中求规范”的务实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法规并非闭门造车,而是经历了多轮企业调研、专家论证和公众意见征集,甚至专门向国家部委“取经”。这种“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立法方式,确保了制度既符合国家战略,又能真正解决本地企业的痛点。
珠海高新区北围片区。
法规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珠海显然深谙此理。在《条例》制定的同时,配套的数据登记、授权运营等细则已在同步起草。更关键的是,它并非以“管”为主,而是通过财政支持、产业基金、人才政策等组合拳,培育一个活跃的数据要素市场。
随着法规落地,珠海有望吸引更多数据企业、技术人才和资本聚集,形成“数据驱动创新—创新反哺产业”的良性生态。
立法只是起点,关键看如何“用活”。珠海此次为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而立法,展现了经济特区“敢闯敢试”的基因。但数据要素市场的培育绝非一朝一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持续协同发力。如果能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制度,真正让数据“活起来、用起来、流起来”,珠海或许能在数字经济时代,书写一个新的“特区故事”。
评论员:张紫微
【作者】 张紫微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