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深正成为“电驴上的国际大都市”,2024年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均超500万辆,其中上海达1150万辆,北上广年均新增约100万辆新车。数据显示,这些城市常住人口约每4人拥有一辆电动自行车,如北京2018—2023年每年核发标识超100万副,朝阳区、昌平区、海淀区位居前列。电动自行车快速增长源于其高性价比:一线城市公共交通虽发达(北京地铁879公里、上海896公里等),但研究显示每增加一辆电动自行车,公交出行概率降27%,小汽车出行降33%。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2024年广州电动自行车日均骑行量903万人次,首次超过地铁888万人次;北京2—7公里出行中占比超30%。便捷性背后是公共交通不足:超大城市中深圳出行幸福指数最高仅74.37%,北京72.04%、上海69.27%、广州66.91%,均低于成都、重庆等城市。
然而,电动自行车“狂飙”带来新难题。事故频发,2019—2023年涉及电动自行车事故死亡人数年均增5.85%;充电火灾、乱停乱放问题突出,道路拥堵加剧,如北京街头出现“电驴”堵车。
基础设施不匹配是主因,深圳非机动车道设置率仅16.5%,导致人行道上“电驴”飞驰;北上广分别为95%、90%、39%。
城市治理已着手应对,包括限速、强制头盔、充电桩配置、禁止上楼等,深圳2024年新改建自行车道4400公里,设置率从9%提至40%。北京近期修订条例,新增行业车辆管理和充换电规定;上海和广州法规明确研究总量调控,如上海条例允许对非机动车实行总量控制,广州规定市政府可对电动自行车总量控制。
研究提出调控方法:基于人口规模、出行方式和道路承载力计算总量,如某城市2035年不加管控将达850万辆,调控后可降至667万—720万辆,降幅15%—23%。但现实需考虑职住分布等因素,目前北上广深尚未出台具体方案。平衡便捷与秩序仍是挑战。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