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云南牢记殷殷嘱托,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发展视为解锁民族地区各类问题的关键,在产业升级、项目规划及资金保障等环节,均融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推动经济政策与民族政策同向发力,提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根基。
新时代以来,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23年,全省经济总量历史性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民族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18元,比2015年翻了一番。云南的实践成果更进一步证明,只有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才能让各民族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汇聚起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
如期脱贫 实现全面小康
云南省国资国企积极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地方产业帮扶、地方教育事业发展、扶困助学等工作,有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根据《中央企业助力乡村振兴蓝皮书(2023)》,2023年国资央企全年累计投入无偿帮扶资金42.6亿元,全年投入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帮扶资金14.5亿元。2024年,56户牵头联系国有企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8260.62万元,落实帮扶项目142个,完成消费帮扶9408.99万元,培训基层干部群众213次1.08万人,培养致富带头人156期753人,为民办理实事263件,惠及群众6.24万人,乡村振兴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发挥优势 夯实发展基础
去年底,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白玉村的光伏发电项目成为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交流研讨案例之一。该项目总规划装机250兆瓦,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3.4亿千瓦时,项目涉及3个村委会。在开发过程中,云南光伏企业租用荒地,并与村(社区)、县平台公司签订协议,企业按照“一度电一分钱”的竞配价格,向村集体缴纳反哺资金,助力乡村振兴。初步测算,光伏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3180万元,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产业再投资、绿美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提升、水利设施改善等,无疑是促农增收的一笔“硬投资”。这个案例既启发各地党委和政府多渠道促农增收的创新思路,同时也展现楚雄州立足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出新的努力。
云南各民族自治州同楚雄州一样,紧扣省委“3815”战略,聚焦资源、园区、口岸三大经济,明确经济现代化路径,激发自身发展潜能。
2024年末,喜讯纷至沓来。大理州以工业突破引领产业振兴,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新能源电池、硅光伏、绿色铝产业链取得显著进展,产业增加值分别飙升180%、184.4%和33.2%。西双版纳州经济发展活力迸发,连续7个月获全省“骏马奖”,产业投资再创历史新高。文山州“绿色铝谷”核心区迅速崛起,口岸经济持续提质增效,州委全会强调持续壮大“三大经济”,力促工业经济突破性发展。
红土高原上,现代产业取代了刀耕火种,电商走进了边疆山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经济正在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增添新动能……新的历史方位中,云南将继续拓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内涵外延,坚定不移一张蓝图绘到底,奋力把共同富裕的“大写意”变为“工笔画”。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