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绿色能源资源优势,正面临从规模化开发向高效协同利用、绿色能源深度消纳及跨行业融合转型的重大挑战,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破解这些难题,支撑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新能源已成为云南增量电源的“主力军”,截至2024年12月,全省新能源总装机容量已突破5150万千瓦,亟待推动数字创新以应对超高新能源渗透率可能产生的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足额消纳、局部电网供需平衡、灵活调控、可靠供电等突出问题。鉴于此,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数字模式赋能、数字服务赋能,已经成为云南发挥绿色能源资源优势、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确保大规模新能源并网中电网稳定运行和高效管理、积极探索和实施以绿色能源为支撑的产业创新发展蓝图的重要途径。
加快数字技术赋能,推动新时期“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数字技术赋能在云南绿色能源“源网荷储”全链条协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新时期云南绿色能源产业迈向高效运行阶段的关键。调查研究发现,大理天峰山风电场、富源西风电场、元谋班果光伏电站等将AI(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新型电力系统调度运行和控制管理,大幅提升了区域绿色能源生产、输送的智能化水平。同时也需要注意到,云南省部分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落后,数据孤岛现象依旧,AI调度系统覆盖率亦需进一步扩大。因此,云南省还需要加快成立云南省绿色能源数字化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各相关部门,打破行业壁垒、推动协同发展,应加大对智能电网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加速滇西北、滇南等能源富集区的智能化电网改造进程。同时,还要设立“数字技术赋能能源转型专项基金”,鼓励以省内知名高校为载体,联合重点企业与研发机构探索智能传感器、AI调度算法等关键技术,进一步推广基于AI和物联网的智能发电与储能技术。在此基础上,云南省还应加快建成覆盖全省的能源管理与调度平台,完善跨部门数据共享和全产业链数据联动机制,提升全省能源数据采集、存储及科学分析能力,以实现高新能源渗透率条件下的“源网荷储”动态监控和智能响应。
加快数字模式赋能,打造区域联合调控与新能源跨行业融合模式。数字模式创新是实现绿色能源高效利用的关键,在全省优化区域能源调控机制和推动绿色能源与多行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调查研究发现,云南电网新能源有功功率控制(AGC)省地协同平台、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光伏提水智慧水利项目、大理洱海新能源游船置换计划等极大地提高了区域新能源利用率,跨行业融合模式有效拓展了云南省绿色能源的应用场景,推动了农业、旅游业和制造业等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为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要注意到,目前各区域联合调控中心的覆盖范围仍然有限、资源共享还不够充分,部分行业的绿色转型成本较高,企业或园区在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创新方面的积极性尚待提高。因此,云南省还需加快制定《云南省“源网荷储”联合调控中心建设规划》,建立省级联合调控总中心,分阶段推进绿色能源经济发展核心区域的联合调控中心建设,实现跨区域电力资源共享、动态平衡和对特定区域的“水光风储”资源综合调度。同时,还要加快制定出台《云南“绿色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加大典型模式推广辅导力度,加大对绿色低碳设备更新的补贴力度,并对绿色电力消费企业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同时提供绿色金融支持,鼓励更多地区积极探索试点绿色低碳产业、旅游、工业转型发展新模式。此外,还需要面向各行业龙头企业和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开展数字化绿色能源示范基地建设行动,设立专项基金,助力企业及园区打造“数字化+绿色发展”标杆项目,定期举办“绿色能源产业与数字化融合发展峰会”,推动云南企业与研究机构携手国内外顶尖专家和技术团队深化合作,推动高耗能制造企业加速低碳转型,完善绿色供应链体系,探索多元融合发展路径,争创绿色发展先机。
通过加快数字服务赋能,云南正积极推进零碳园区的建设,并促进绿色能源的有效消纳。持续完善数字服务,为云南打造零碳园区及绿色能源有效消纳提供了坚实的服务保障,为实现全省“双碳”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调查研究发现,昆明电力交易中心的“一主多侧”电力市场联盟链架构体系,自2024年4月以来建设的首批5家零碳园区等有效提升了云南省绿电消纳服务保障,绿电消纳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各类用能主体形成了践行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的良好局面,2024年1至11月,新能源发电利用率达98.8%,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同时也需要注意到,云南省绿色电力消纳机制和服务措施有待完善,价格机制不健全,居民绿色电力消费比例低,零碳园区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能源管理体系与国际合作均需加强。为此,云南省需加快完善绿色电力数字化消纳机制,实施配额制,明确各用能主体的绿色电力消纳目标,并依托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促进绿色电力采购。在此基础上,还要推动零碳园区与分布式能源社区建设,加快发布《云南省零碳园区建设服务规范》,明确园区能源管理系统建设标准与服务水平,推动园区实现新能源发电、储能与智能管理一体化,并鼓励在昆明、曲靖、玉溪等城市的工业园区和居民社区试点分布式能源系统,打造绿色能源消费闭环。同时,还要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绿色能源技术上的交流与合作,设立面向国际市场的绿色能源交易中心,形成区域性绿色能源合作网络,打造区域性绿色能源枢纽,全面释放云南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潜力,在实现“双碳”目标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的引领作用。此外,还需要借助智慧能源系统和数字化服务体系,加快完善省、市、县三级能源安全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并支持企业通过绿色能源认证标识(绿证)开展低碳营销,增强公众对绿色电力消费和零碳生活的认可度,让人民群众享受绿色低碳发展的实惠。
在推进数字服务赋能的过程中,云南省还应重视培养一批既懂能源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绿色能源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通过与高校、职业院校及培训机构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举办专题培训班和研讨会,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能源企业和数字科技企业互派人员交流学习,促进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为云南省绿色能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此外,云南省还应加强数字技术在绿色能源领域的标准化建设,推动制定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数字技术在绿色能源项目中的应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通过标准化建设,提升绿色能源项目的数字化水平和运行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增强项目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为云南省绿色能源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