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成都市首批场景创新清单国资国企专场发布

时间:2025-03-12 14:10:35作者:来源:本站

   场景创新,正成为不少城市推动新技术应用推广,培育新质生产力,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抓手。成都市已构建市区两级场景创新体系,于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增设‘成都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并成立‘场景创新部’,集结专业团队实体运作,以‘场景创新’为核心,打造‘需求引领技术、技术推动产业’的闭环模式,全面规划、发掘及实施市场场景创新,建立了分领域、分行业、分区域的场景创新清单发布机制。按照市场场景创新工作统一部署,3月11日下午,成都市国资委以“创新驱动•场景赋能”为主题,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市场景创新中心)召开了成都国资国企专场场景创新需求清单发布会。

  作为成都第二场、国资国企首场场景创新发布会,此次活动不仅标志着成都深化国企改革、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决心,更通过“场景示范+持续开放”模式,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活动吸引了近百家成都市属国企、民企及商协会代表参与,共商产业发展前沿议题,为成都场景应用创新及新动能探索贡献力量。

      探索产业发展新动能 成都国资国企从“资源持有者”到“生态构建者”

  成都市国资委于3月11日发布了首批国资国企创新场景清单,共48个,这些场景清单聚焦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首次应用,以“小切口”贴近产业发展需求,覆盖了人工智能、文旅消费、城市治理、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旨在释放未来城市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例如,成都文旅集团专注于文旅消费场景,推出了‘基于AI模型的锦江夜游智能导游’、‘川西竹海景区适老化智能装备’及‘西岭雪山滑雪无人机’等一系列新产品、新技术的合作机会;成都轨道集团以提升安全韧性为目标,不断探索创新应用场景,如‘轨道交通列车智能鹰眼’、‘地铁保护区无人机智能巡检’及‘车站智能客服机器人’等。

  某种程度上,成都充分聚焦产业、行业、用户等维度深挖场景需求,致力于培育更加肥沃的创新土壤,为新技术、新产品更好地落地应用,实现突破式发展保驾护航。这不仅仅是一场成都主动为之,深度参与的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迭代验证环境的试验场,更为重要的是——这场供需对接将为这座城市未来整体的产业升级探索到更多可靠的“支点”,这些转型举措的背后,也是成都国资国企从“资源持有者”到“生态构建者”的角色跃升。

       “科技+资本+场景”多方联动 共话国资国企创新赋能融合发展

  当前,成都正加速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 ,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相关重点产业链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新技术、新产品正迫切寻求合适的应用场景。

  本次发布会活动邀请了多家民营企业代表,蓉商总会、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等商协会代表共同参与,为各方搭建了“科技+资本+场景”的交流平台,凸显多方合力推动创新发展的决心。活动现场,创新场景、科创企业及创投机构的代表也受邀上台,分享了他们对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建设的最新见解和体验。

  成都城投集团专注于城镇燃气安全、生产制造自动化、地下综合管廊运维及新能源光储充放等领域,推出了‘基于图片的燃气故障识别’‘板材自动分拣堆叠机器人’‘机器人巡检’及‘光储充放综合能源站协同运营技术’等一系列新产品、新技术,为合作提供了广阔机遇。场景需求已出,技术答案何在?答案是科技引领产业。成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以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不仅为成都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税收,更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了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这种以科技为引领的产业升级模式,不仅提升了成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也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国资场景创新“破题” 让场景成为城市发展的“创新IP”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到“场景”一词,强调“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这与人民网公布的国民消费创新案例相呼应,也与新消费趋势和数字经济对消费场景影响的讨论相一致。

  为此,成都矢志以场景创新为引擎,驱动产业升级,精心培育新技术、新产品落地生根的创新沃土,目前已在16条重点产业链组建了场景工作小组,推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重点产业链开展场景创新工作。与此同时,成都统一部署下,多个市级部门和市属国企纷纷组建场景工作小组,逐步构建起赋能场景创新的系统化力量体系。

  谈及成都接下来场景创新的重点,成都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为市场主体涌现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开辟更多全新应用场景,持续释放一系列场景清单与机会清单,加速产业化步伐,着力培育新型生产力。“以国资场景创新‘破题’,让场景成为城市发展的‘创新IP’”。

声明: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