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企民企同频共振 智汇科技共赢未来”科技创新对接会在深圳市深业上城举行,吸引了市属国企、民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创投机构等近百家各界代表参会,共同见证国资国企5大开放共享科创平台推介及9大项目集中签约。深圳市直及区有关负责同志出席。
深圳市国资委举办的科技创新对接会,推介了开放共享科创平台,并签约了多个项目,旨在通过开放国资国企科创平台、落地一批科研合作项目,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共用的良性协作生态,进一步完善“国资国企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广平台”和“高校成果产业化对接平台”,持续推动国资国企从“资源持有者”向“生态共建者”转型,助力深圳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
活动中,深圳市国资委正式推介了5个开放共享科创平台,包括深重投集团的“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综合平台”、深智城集团的“「智启」城市智能体创新开放平台”、深投控的“国家863计划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深圳城安院的“国家级产业技术基本公共服务平台”、特区建工集团的“龙岗低空智能融合测试基地”。这些平台各具特色,涵盖人工智能、半导体技术创新、新材料研发、城市安全保障、低空智能融合等多个领域,致力于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其中,深重投集团的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综合平台,作为深圳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成为第三代及第四代半导体技术的创新中心、中试转化的集聚中心和产业合作的促进中心。该平台通过专注于碳化硅、氮化镓及超宽禁带功率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旨在引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深智城集团的“「智启」城市智能体创新开放平台”围绕智慧城市“算力、数据、算法、工程平台”四个方面,为人工智能及具身智能领域的企业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特别是其城市智算统筹调度平台,已实现对全国超过130个算力池的14000P算力高效调度,并成功构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城市级孪生具身数据集。深圳城安院的“国家级产业技术基本公共服务平台”致力于为安全应急行业提供成果供需对接、试验验证等服务,持续推动城市公共安全应用场景转化,实现科研成果在全国布局落地转化及产业化。
在签约仪式环节,共有10家市属国企9个项目与10家民企及科研院所完成签约。这些项目涉及半导体、智能检测、光通信、安全监测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将有力推动相关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其中,深智城集团与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合作,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具身智能训练数据集项目,旨在为各类智能设备提供全面、高仿真的训练数据及软件平台。深圳资本集团控股上市企业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与杭州云深科技有限公司计划集成机器人与AI技术打造建筑安全智能巡检系统,推动房屋安全检测、隐患排查及标准化作业的数字化转型。深圳市鹏进高科技、深重投集团旗下的天科半导体与尚阳通科技携手,致力于8英寸外延片功率器件工艺开发,优化外延片缺陷控制及厚度均匀性,并验证其在新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应用。特发集团旗下深圳市特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建联合实验室,聚焦反谐振空芯光纤仿真与应用研究,推动高速光通信、低时延互联及高功率激光传输工程化应用。特区建工集团全资子公司深圳市产业空间发展有限公司与深圳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空中物流、智慧农业全场景解决方案合作,推动“空中轿车”项目落地。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作为国企民企合作代表在采访中表示:“国企民企深度合作前景广阔,相关创新实践为双方联合攻关、发挥国企资源优势助力民企发展,树立了‘深圳样本’。”
活动现场还专门设置了自由交流环节,让国企民企充分对接沟通,深投控、特发集团、深智城集团、深重投集团等多家企业,与多个意向合作的民企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
近三年来,深圳市属国企的研发投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国家级和省级创新载体、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分别增至113个、178家、81家。此次科技创新对接会,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搭建国资国企和民企创新合作平台,促进科创平台的开放共享和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接下来,深圳市国资委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好“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国资国企市场需求、组织平台、集成创新优势,支持市属国企立足功能定位和主责主业,积极参与各类高能级研发平台建设运营,力争2025年市属国资系统国家级、省级创新载体达到130个,推动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综合平台、城市智算统筹调度平台等一批创新载体提供科研公共服务1000家次以上,一体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基础设施配套保障、产业孵化集聚,在延链补链强链固链中推动国企民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大力度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用、生态共建。
此次对接会不仅为国企民企搭建了深度合作的桥梁,还激发了科技创新的活力,为深圳的科技创新生态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通过集中签约和平台推介,参会各方不仅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还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