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企业

荣耀还差「关键一跃」

时间:2025-07-02 15:19:30作者:来源:新眸



图片

新眸原创·作者 | 知秋

自从华为独立后,荣耀过去五年一系列动作,引入投资、组织变动、战略调整,似乎都指向了一个归属:上市。

作为华为最早用来抗衡小米的手机品牌,2019年荣耀贡献了约900亿营收,次年因外部环境压力从华为独立,由深圳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接手。独立初期,荣耀面临供应链断裂、市场份额跌至3%的困境,但通过引入国资和产业链资本,重构股权结构迅速缓解压力,并为上市铺路。

2023年,荣耀首次明确表示将通过IPO而非借壳上市,正式开启资本征程。随后故事有条不紊地展开,2024年下半年,荣耀确认了中国移动的投资,当时被认为是IPO前的最后一轮,紧接着分别引入了国新基金、中国电信等投资,完成了股份制改造,2000亿元左右的Pre-IPO估值随即成为市场焦点。

相较收购时的2600亿元,虽然当下荣耀估值缩水23%,但2000亿仍然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既承载了对这家独立品牌重获增长动能的部分肯定,又显著脱离了当前消费电子行业的常规估值逻辑,更与它近一年来不容乐观的市场表现形成反差。

一方面,与传音控股以623亿营收、55亿净利润换得20倍市盈率,以及小米因汽车业务加持市盈率推至45倍以上,还有OV 1500亿左右均值相比,若按传统硬件厂商估值,外界推算荣耀合理区间应在1500亿元左右。

另一方面,从基本面看,荣耀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IDC数据显示,其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在经历独立初期的快速复苏并登顶后,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出现了显著的、持续的下滑,目前跌到了行业others位置。


图片

在华为强势回归、苹果盘踞高端、小米依靠生态链和汽车概念突围、OV深耕下沉市场与创新形态的夹击下,造成了荣耀目前的窘境。

而这,恰恰是当前市场最为关注的问题。荣耀还有怎样的想象空间?自去年组织班底调整后,经历数月暗流涌动,这家即将诞生的国内手机第三股、AI终端生态第一股,亟需“关键一跃”。

01华为回归的“虹吸效应”远超预期

很少有高管会在公开场合去回应这么尖锐的问题:今年荣耀400系列发布会后,CEO李健初次露面,对于“荣耀是不是要死了”这个提问,他表示,“没死,荣耀重生了”。

言语乐观,但李健也坦言,“去年下半年开始,公司的销量确实非常困难。”彼时荣耀正处于近两年市占率的最低点,内部人士透露,前CEO赵明离职前,荣耀的份额已经落到了前五之外,“年度报告刚出来的时候,那几天赵总脸色都很差。”

至于原因,事实上外界已经有了比较统一的认知:华为回归的“虹吸效应”远超预期。

独立初期,相对于华为中高端价位,走差异化路线、面向年轻群体提供中低端产品的荣耀,继承了华为的部分供应链和渠道资源,也承接了对华为品牌忠诚度较高的用户。例如初期产品荣耀50,就延续了华为中端机型的设计语言和线下渠道优势。

2022年一季度,荣耀的市场份额达20%,登顶行业第一,其中约60%的Magic 4用户来自华为和苹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荣耀初期产品在一些硬件上与华为存在一定继承性,但其芯片主要依赖高通和联发科,与华为自研麒麟芯片无直接关联。所以当2023年下半年起,搭载自研麒麟芯片和5G功能的新机,如Mate60、nova12系列强势回归,这批用户迅速回流。

数据显示,华为Mate60系列通过“未发先售”策略引发抢购潮,2023年Q4出货量同比增长47%,国内市场份额从个位数跃升至14%,排名第四。同期荣耀市场份额下滑至16%,部分用户转向华为。用专业调研机构的话来说,在当时市场下跌的背景下,华为成了“最大的黑马”。

市场竞争总是瞬息万变。在华为缺位时期,荣耀短暂成为“替代选择”,市场稳定在17%以上。但华为回归国产高端后,凭借品牌号召力、卫星通信、鸿蒙生态等护城河,让荣耀在高端市场几无还手之力,反而成了华为回归最大“输血者”之一。

当然,如果仅以“用户回流”来概括荣耀的份额下跌,并不完全妥切。基于对大量用户反馈的调研后发现,产品线混乱,更新速度太快,系统越来越跟不上主流,成了消费者总结的荣耀最大卡点。“一个级别的产品,一年更新两回,和自己打自己有什么区别?”

消费电子行业的发展步入低潮,高端化成为赛道玩家的主要应对办法之一。2021年可以被看作荣耀的高端化进程开端,其核心标志是独立后首款旗舰产品Magic3系列的发布,以及官方对高端战略的明确宣示。

Magic3首次采用与华为Mate/P系列高度相似的设计语言,并搭载当时旗舰级的骁龙888+芯片,起售3999元,直接对标华为P50系列,意味着荣耀从“中端性价比”向“高端科技旗舰”的转型正式启动。

赵明曾在采访中明确将Magic系列将定位“高端旗舰”,并强调“双轮驱动”理念——即通过消费者洞察与技术引领双轨并行,打造超越华为Mate/P系列的产品。这一时期,荣耀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布局影像、通信、AI等高端技术领域。

与此同时,荣耀向渠道商明确提出“高端品牌战略”,通过线下门店升级和高端产品铺货,扭转用户对其“性价比品牌”的认知。Magic系列发布后,荣耀在国内4000元以上高端市场的份额增长,初步验证了高端化策略的有效性。

然而,如果将视线放到当下,结合Canalys发布的数据来看,荣耀的确跻身全球高端手机市场前五,但5%左右的体量,远远低于苹果、华为等靠前品牌。

数字下跌只是表象,核心是“第二个华为”的幻灭与独立新生的艰难平衡。

随着华为回归,荣耀的高端化战略逐渐发生摇。例如2025年发布的Magic7系列,销量骤降至112万台,不足数月就轮番降价,功能不实用、缺乏差异化成了消费者货比三家后给出的尖锐评价。

02高端化突围受阻,中端市场失守

技术短板与市场认知所带来的双重挑战,被认为是荣耀高端化的最大阻碍。

典型的例子,外界通常将自研芯片视为手机厂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本质上是因为芯片作为手机的“大脑”,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性能上限、体验差异、技术自主性和长期壁垒。

作为技术密集型产品,手机芯片长期被高通、联发科等少数厂商垄断。如果完全依赖外部采购,手机厂商的发展会受限于两点:功能定制受限和技术迭代的被动。

通用芯片需兼顾多品牌需求,往往难以针对单一厂商的场景进行深度优化。芯片的更新节奏由供应商主导,厂商只能被动接受,尤其当行业向“AI手机”转型时,外部芯片也可能无法匹配自家AI模型的算力需求。对于用户来说,手机的流畅度、能效比、影像效果,不仅取决于硬件参数,更依赖“芯片硬件+软件算法”的深度适配。

当前手机市场已进入“参数内卷”阶段,屏幕、摄像头、电池等硬件的升级逐渐趋同,这一过程中,自研芯片成了厂商打造“独家卖点”的核心抓手。

然而,相比华为Mate70系列采用自研麒麟芯片,苹果通过A系列芯片+iOS生态构建技术壁垒,小米自研芯片和生态闭环的方案突围高端,荣耀并没有正式推出自研主芯片,而是采用供应链合作的方式,依赖高通骁龙处理器——这也是其产品难以溢价的原因之一。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荣耀对AI手机表现出的强烈兴趣。Magic 6推出时就主打AI体验,通过Magic OS实现跨设备的“无感交互”,当Magic 7 Pro的Magic OS最新系统更新弹出时,“新增支持与iPhone互传文件”也成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前段时间,荣耀宣布未来三年投入100亿元研发AI技术,计划在2026年实现“端侧大模型本地化”。但即使不考虑华为、小米等品牌自研系统的夹击下,技术差异空间收窄所带来的风险——“AI手机”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未真正转化为用户换机动力。

智能手机作为一个传统而内卷的行业,资本市场给予的估值普遍偏低;而拥抱AI、IoT等更具想象力的“新叙事”,是冲击更高估值的必要动作。但荣耀在AI上的实质布局和商业化成果,目前尚未展现出足够清晰的护城河和规模化变现路径。

另一边,随着华为推出的中端nova12系列,直接冲击荣耀数字系列;小米通过搭载骁龙芯片的新款Redmi,进一步压缩价格空间;OV的子品牌也形成差异化竞争:iQOO主打电竞,一加聚焦快充影”,相比之下,荣耀仍以“均衡体验”为主,缺乏鲜明标签,导致用户在选择时更倾向于性价比更高的Redmi或功能更突出的iQOO。

“去华为化”后的技术真空、AI布局的不确定性,让荣耀不得不调转船头:当李健带着荣耀400首次现身,“首销日销量远超前两代,打破荣耀近三年首销日纪录”的战报在各渠道刷屏,也侧面反映出其高端化的战略性暂缓,取而代之的是性价比策略的回归。

就像荣耀的VP王班在微博回应的那样,“400首销之际,听说有友商内部发通知要干死荣耀,不让荣耀翻身”——而仅凭一款起售价仅2499的荣耀400,还不足以肩负起荣耀翻身的重任。

“追求性价比的选择了小米、红米;热衷技术品牌的回归华为;看重设计、摄影和渠道服务的转向OV。”在许多渠道商眼里,荣耀当前还处在“非华为、非小米”的尴尬定位。

高端形象未能深入人心,Magic系列冲击高端受挫,面向中低端的数字、X系列又被OV、小米的中端创新压制,对于荣耀来说,这场翻身,注定是一局持久战。

03荣耀翻身战,任重道远

今年1月份,赵明因身体原因卸任荣耀CEO,这件事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赵明时代曾成功带领荣耀从“休克”中复苏,完成从0到1的生存挑战。但近一年市场份额的持续下滑,反映出其未能突破从1到N的成长瓶颈——高端化受挫、中端失守、渠道失衡、技术护城河未成。

再加上赵明虽提出AI战略,但落地节奏缓慢,缺乏具象化成果,如深度整合的AI终端、杀手级应用。而硬件业务滑坡进一步削弱了市场对其“讲故事”的耐心。

对于这家资方背景复杂的企业来说,“守成”战略不再能支撑起持续的增长,而是需要更激进、更聚焦业务重构的操盘者。同样作为华为老将的李健,虽然履历上不具备手机研发经验,但长于市场、人力等职能领域,也曾凭借海外拓展能力获得“悍将”称号。

有意思的是,新掌舵人不认为危机是特别大的挑战,他试图通过组织变化带动业务变化,内部就此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组织变革:

公开资料显示,荣耀4月启动“雄鹰计划”,针对关键岗位,包括全国29个省级区域负责人、中国区六大核心职能部门全部重新竞聘上岗,中国区38个核心岗位换血,90后管理者占比达24%;新设AI与软件业务部、新产业孵化部,从架构上确立AI核心地位。

外界发现,新CEO上任以来,荣耀似乎进入了战略调整期:新品节奏放缓、营销声量减弱。

对于未来的增长曲线,李健认为,手机是红海市场,要开拓更多的新蓝海。为此,内部成立新产业孵化部,包含具身智能、具身数据在内的五大实验室,契合“阿尔法战略”从智能手机制造商向AI终端生态公司的转型规划。

换句话说,换帅绝非一次常规的人事轮替,而是资本市场压力与业务困局共同催生的战略校正动作。背后折射出的是对现状的双重焦虑:既要紧急止血持续失血的主业(智能手机),又要加速推动高溢价估值的核心叙事(AI生态)。

这一决策的成败,会直接关系到荣耀能否在现实与资本的夹缝中找到出路。

摆在新组织面前的,是表象之下,更庞大的系统性难题:

既要重塑渠道,又要精准聚焦产品线回应竞争;还得利用其供应链背景,提升议价权与成本控制能力。更重要的,完成止血后,如何将“AI生态”的宏大叙事脱虚向实,转化为具体、独特且能拉动用户购买、留存、付费的终端体验和商业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荣耀面向AI终端的又一款试金石,Magic V5折叠屏旗舰即将发布。

但一些已经提前上手体验的用户却反馈不惊喜:外观与前代V3几乎没有变化,电池容量、摄像和AI功能属于常规迭代升级,体验感知不强,远低于他期待的"飞跃式进步",升级幅度甚至不及前代V2到V3的跨越。

折叠屏技术已从早期的“颠覆性创新”阶段,过渡至“成本优化与体验打磨”阶段,Magic V5市场表现最终如何,不久会有更确切的答案。

声明: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