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天津京东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在天津经开区宣布成立。它的前身,正是中国首批消费金融试点公司中唯一的外资玩家——捷信。
官网截图。
当年,捷信用重投入的线下模式,率先在中国市场跑出规模;而京东则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中,用白条和数字化尝试拓展信用消费的线上边界,却始终缺少一张消费金融牌照。
一场收购,让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在同一家公司交汇:一个是线下模式的谢幕,一个是线上巨头的迟到补课。
在这张旧牌照易手的背后,是一段关于消费金融模式、监管边界和增长想象力的叙事更迭。然而,拿到迟来的入场券之后,京东能否在存量竞争中完成下一场追赶,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01
谢幕的捷信
2010年9月,北京金融街,彼时的中国银监会正式发布通知,向四家机构发放中国首批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牌照。这四家分别是:北银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以及唯一一家外资独资企业——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在此之前,消费贷款在中国尚属新鲜事物。银行信用卡覆盖有限,耐用消费品分期只在少数大城市试点。监管部门希望通过试点,引入多元参与者,探索如何将消费信贷推广到更广泛人群,并引入国际成熟经验。对捷信来说,这一纸批复,意味着进入一个几乎空白市场的窗口期。
这四家公司在起点上看似平行,却从一开始就带着不同的基因。北银消费金融由北京银行主导,立足北京,风格稳健;中银消费金融背靠中国银行,拥有国有体系的资源与审慎;锦程消费金融依托成都银行,更偏向区域化运营,规模有限。
只有捷信,是纯粹的外资血统。其母公司PPF集团在捷克、斯洛伐克、俄罗斯等国经营分期信贷业务多年,带来一整套成熟的“捷信模式”:用地推团队密集覆盖线下商场,用高利率定价覆盖坏账,用重资产网点做渠道下沉。
业内人士曾形容:“在那四家公司里,捷信是最激进的那个——它带着欧洲打法,第一个跑下沉市场,试图用地推在中国搭建‘分期帝国’。”
资料图片。
2010到2015年,是捷信最具开创性的阶段。它依靠数千人团队一城一城推进,在家电卖场、手机柜台、建材市场等消费场景中扎下网点,把“先享受后付款”变成一门真正有规模的生意。
到2018年,捷信已覆盖全国30余个省份,合作零售网点约7万个,员工接近3万人。几乎在所有县级以上城市,都能看到红底白字的“捷信分期”招牌。那几年,中国消费金融行业第一次突破千亿规模,而捷信,成为最早在持牌体系中“跑出来”的头部玩家。
伴随着市场的高速发展,捷信不断加码在华投入。通过多轮增资,其注册资本自最初的3亿元一路提升至2017年底的80亿元,一度成为资本金最高的消费金融公司。
2018年,其净利润飙升至13.96亿元,超过招联、马上,甚至远远甩开上一年的“吸金王”中银消费金融,跃居行业盈利榜首。
2019年,捷信营收为170.38亿元,净利润11.40亿元,同比虽小幅下滑,但整体表现仍属稳健。
在那一刻,它看上去像是赢在起点,也守住了高峰的先行者。
但同样在这一时期,“捷信模式”的局限也开始显现。它的扩张离不开高利率:分期费率和管理费叠加后,年化综合成本普遍在18%—24%之间;它的获客成本极高:线下团队的薪酬、租金、培训构成巨大固定开支;而它的风控能力并不依赖技术,而是依赖经验与密集管理。
2017年的现金贷整治是第一次冲击。监管开始全面清理“高利贷、砍头息、暴力催收”,并设置利率红线。捷信虽然不做典型现金贷,但其模式同样高息、同样依赖线下催收,直接受到波及。
接下来的冲击更为根本: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崛起。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美团月付等产品借助线上流量和数字风控迅速占领城市市场。捷信也曾尝试转型线上,但在流量获取、风控建模、用户运营等方面,始终显得“水土不服”。
2019年,捷信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计划在香港上市融资。招股书用了近百页详述其“线下密集网点+分期付款”模式,但资本市场却不买账,质疑直指其坏账压力、线下依赖、互联网竞争。这导致其上市计划反复调整,最终在2020年正式撤回。
这场未竟的IPO,成了捷信发展转折的分水岭:没有资本补血,庞大的线下网络开始变成负担。
2020年,疫情暴发,线下停摆,坏账率飙升,现金流紧张。捷信尝试加快数字化转型,但对互联网打法的陌生让它始终无法突破。
2022年,贷款余额跌到峰值一半。曾经密集的合作网点不断退租,三万人的队伍逐渐瓦解。那块红底白字的标牌在许多城市悄然拆下,仿佛一页封存的旧报纸。
2024年,捷信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将业务出售给京东,结束了它在中国长达十四年的试验。
捷信的谢幕不是一场意外,而是一个必然的归宿:当行业模式切换至线上,当获客与风控全面数字化,曾经依赖重线下和高利率的打法,注定被时代淘汰。
它退出的背后,是一个消费金融时代的落幕。
02
慢一步的京东
在捷信故事落幕的同一时期,京东消费金融的棋局终于补上了关键一块。
2024年,京东宣布收购捷信消费金融,正式获得消费金融公司牌照。对外,这被称作一次“战略接盘”;对京东自身而言,更像一次迟到多年的补课。
资料图片。
京东是中国最早把“互联网消费金融”做成标品的玩家之一。2014年,京东白条上线,比蚂蚁花呗早了半年,将分期产品和电商购物无缝嵌入,一度是估值的最大支撑。
但随后的发展显得有些别扭:白条之后,京东金条、小金库、京东支付陆续推出,产品矩阵日益丰富,却始终缺少消费金融公司牌照。
蚂蚁拥有两江小贷、网商银行、ABS通道和庞大资金池;京东则长期依赖合作银行授信,既要让利,也无法将资金成本做到足够低。
在蚂蚁估值冲到2000亿美元的高光时刻,京东金融一度谋求上市,提出“千亿估值”目标。2017年前后,它试图以“技术输出”模式突破,但助贷和风控的规模始终有限。2019年后,监管趋严,助贷空间进一步收缩。
2020年,蚂蚁上市搁浅,京东数科估值随之降温。京东金融的拼图显得尤为残缺:没有消金牌照,没有银行牌照,资金依赖合作授信,流量增长见顶。
如果说阿里系的蚂蚁和腾讯系的微众凭牌照和生态形成“金融飞轮”,京东始终在飞轮之外拼接流量和资金。业内人士用两个词评价它:“不算慢起步,却总是慢一步。”
在消费金融领域,这是一场关于低成本资金、获客与牌照的三角博弈。过去十年,京东做了很多探索,却始终没能占据绝对优势。也因此,收购捷信成为一次难得的机会:一张成熟的牌照,一套已成形的风控和资产端体系,哪怕带着坏账包袱,也能补上最关键的一块拼图。
从外界看,这笔交易多少带着“接盘”意味:接手一个正在衰退的旧模式。但对京东而言,这或许是一次必需的跃迁。它试过讲金融科技故事,也试过ABS补足资金池,最后还是回到了牌照的原点。
2014年,京东白条上线时,刘强东曾说:“金融会是京东的护城河。”十年过去,这句话既像一个愿景,也像一声迟来的叹息。
03
一个负重的起跑线
收购捷信之后,京东终于把消费金融版图上最重要的一块牌照拼好了。它不再是那个需要依赖合作银行和助贷渠道的“二线玩家”,而是名正言顺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但这张牌照本身,并不能立刻带来增长神话。
首先,京东接手的是一张充满历史印记的资产表。捷信留给它的不只是牌照,还有数百亿存量贷款,以及一套更适应线下运营的风控和贷后体系。在很多城市,捷信的客户结构偏向中低收入人群,违约率和流失率都比线上消费金融高。一位行业研究员形容:“这是一个先天负重的起跑线。”京东要将这部分存量整合到自己原有的白条、金条体系,面临资金、技术、合规三道槛。
其次,消费金融的时代背景已彻底改变。十年前,分期消费被视作一条蓝海;今天,它已是银行、互联网平台、持牌消金公司共同厮杀的红海。监管红线清晰:年化利率24%封顶,信用评估透明化,催收合规化。获客红利消失,资金成本倒挂,几乎所有玩家都在做一件事——降本增效,保住存量。
京东也不再拥有先发优势。2014年白条上线时,京东的电商平台还在持续高增长;2024年,电商流量趋于平稳,新增用户有限。即使借助京东商城、京东物流、京东到家等生态流量,消费金融业务依旧面临获客转化瓶颈。过去几年,蚂蚁消费金融和微众银行已在零售金融赛道上构筑了深厚的护城河,而银行系的招联消费、兴业消费也在资产端和资金端形成规模壁垒。
换句话说,京东消金虽然补全了拼图,却没有捷径可以走。它必须在两个方向同时发力:一方面要用线上风控能力去改造捷信遗留下来的线下业务,提升资产质量;另一方面,要在京东生态里找到新的消费场景,把分期产品重新嵌入用户生活。
资料图片。
如何兼顾合规、效率和规模,将决定它能否走出“慢一步”的宿命。
从资产端来看,京东消金或许能依托牌照提升资金杠杆率,降低依赖合作银行的比例。消费金融公司可以把自有资本放大到10倍以上,通过ABS(资产证券化)进一步撬动资金池。但现实是,ABS市场近年来已收紧,对底层资产质量的审核比以往更严苛,评级要求更高。捷信留下的历史资产未必都符合新一轮ABS标准,京东需要先消化再重构。
从资金端来看,收购捷信或许能降低平均资金成本,但未必立竿见影。在银行理财收益率持续下行、居民杠杆意愿下降的背景下,消费贷款增长已从“流量争夺战”变成一场“风险精算赛”。仅仅依靠补牌照带来的“杠杆弹性”,很难在短期内创造绝对优势。
从流量端来看,京东也必须找到新办法激活消费信贷场景。电商本身的增长趋缓,分期产品不再是稀缺工具,而是一种用户默认可选项。2024年的白条和金条,已经失去早期爆发力。要在场景中创造新的消费金融需求,京东需要把支付、物流、供应链和分期产品深度融合,让金融成为购物体验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否则,它只能在既有客户的有限需求里做拆东墙补西墙的微调。
在互联网金融的黄金年代,很多人相信,持牌照就等于拥有护城河。但在今天,牌照不再是故事的全部。它更像是入场券,决定你能否站在牌桌上,而牌桌上的筹码,却要靠成本、风控、产品能力一点一点累积。
对于京东来说,收购捷信既是一次修补,也是一次宣告:它不愿意在这场游戏里永远当“慢一步的补位者”。它希望在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消费分期的交汇点上,找到新的增长空间。
只是,这是一条比过去任何一次扩张都更漫长的路。
收购一张牌照或许只需要一纸公告,但真正建立一套适合存量时代的消费金融能力,却没有那么容易。京东终于站在了起跑线上,只不过这条起跑线,比它想象中更沉重。
结语
在中国消费金融的二十年编年史里,捷信和京东注定是两家被时代定义的公司:一个是从线下地推起家、以高利率撬动增长的外资先行者;一个是依托电商场景,却在关键牌照上始终慢一步的互联网玩家。
当旧模式的残骸被接手,新游戏的规则也早已重写。消费贷款的增长,已经从“流量争夺战”变成一场“风险精算赛”。仅凭一张牌照带来的“杠杆弹性”,很难在短期内创造绝对优势。
补全拼图,从来不意味着立刻拥有胜算。这场收购既是一个商业案例,也是一个注脚:消费金融行业从增量红利走入存量竞争,所有玩家都必须面对同一场更漫长的考验。
无论是先行者还是后来者,当红利退潮,增长的答案都要靠耐力、风控与新的叙事来重新书写。
南方+记者 陈颖
实习生 陈楚恒
【作者】 陈颖
289财经热点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