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创新药企财报,点燃市场热情。
8月22日,迪哲医药发布2025年半年报,这是其交出的“史上最强半年报”。
具体来看,上半年营收创下新高,规模达到3.55亿元,同比增长74.4%。其中,第二季度表现尤其强势,意味着其“冲劲”仍然十足。
增收的同时,公司减亏趋势继续:净亏损同比下降12%。
实际上,今年上半年,迪哲医药首度实现商业化盈利:即,营收已经覆盖研发费用之外的成本(销售、管理费用)。
这一突破意味着,迪哲医药已正式迈入“药品销售产生利润” 的阶段:“能否盈利” 的考验已成为过去,盈利周期的推进逻辑已然稳固,后续仅需时间来逐步兑现。
不难看出,迪哲医药正沿着向正确的方向加速前行,节奏清晰且稳健。也正因此,市场对于这份财报给出了积极的回应。
01 首次实现商业化盈利
这份堪称“最强” 的半年报,让市场清晰捕捉到了迪哲医药的诸多确定性。
最直观的,是其堪称卓越的“稳健性”。截至6 月末,公司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22.51亿元,同比增长1.72倍——这般丰厚的现金储备,不仅为其抵御行业波动筑牢了根基,更赋予了公司从容拓展业务、布局长期发展的充足底气。
当然,这份半年报的亮点不止于“稳”,更在于清晰的 “进” 势。正如前文所述,公司在营收持续增长、亏损幅度不断收窄的同时,更首度达成商业化盈利。这无疑释放出极为明确的信号:迪哲医药正加速迈向整体盈利周期。
背后的核心逻辑不难理解:对药企而言,随着销售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效的运营执行与规模效应的叠加,往往会推动“销售利润” 进入快速上升通道。
迪哲医药的表现正印证了这一点。过去数年里,市场已能清晰观察到:在销售业绩高速增长的同时,公司费用率呈直线下降趋势;这一良好态势在今年上半年得以延续,其中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
从长远趋势看,核心产品舒沃替尼、戈利昔替尼的市场渗透仍在深化,增长空间远未触及天花板;而随着销售规模进一步扩大,公司高效的运营体系与规模效应将持续释放,费用率仍有下行空间。
这一切都意味着,迪哲医药已稳稳步入“药物销售利润逐步覆盖研发投入、自身造血能力持续增强” 的良性快速发展通道,未来整体盈利路径正愈发清晰。
02 国际化进程按下加速键
对于迪哲医药这类创新药企而言,当下市场的关注点已不止于业绩数字,更聚焦于业务层面的深层突破。而最新披露的半年报,便透露出一个尤为积极的信号:其国际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
2025年,舒沃替尼获美国FDA批准无疑是其最受瞩目的里程碑——这一成果直接验证了迪哲医药 “全程独立自主” 的国际化能力:从舒沃替尼的海外临床试验开展,到后续的申报、最终获批,全流程均由公司独立完成。
这意味着,与国内多数药企相比,迪哲医药的出海路径更具灵活性,也具备创造更大价值的潜力。从公司过往的战略表述来看,其始终倾向于尽可能掌握产品的完整全球权益,以此谋求最大化回报;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核心前提必然是“自主可控”。毕竟,若缺乏独立的全球临床运营能力,只能依赖外部合作方推进,往往不得不出让更多权益;但对迪哲医药而言,凭借自主能力,其在出海过程中得以掌握主动权,无需受限于合作方,“通过国际化创造更大价值” 也因此成为其清晰可见的 “明牌”。
在全程独立自主的国际化能力得到验证后,迪哲医药推动更多国际关键临床的逻辑已顺理成章。此前市场的疑问多聚焦于:这张“国际化明牌” 何时会按下 “加速键”?而此次半年报的披露,恰好给出了明确答案。
未来,随着研发进程持续提速,迪哲医药无疑将在国内与全球市场持续释放潜力,为市场带来更多新的期待。
03 走在“开挂式”发展的趋势上
研发进程的显著提速,正是迪哲医药最新半年报释放的又一关键信号。
从半年报内容来看,迪哲医药共披露了4项III期临床试验,其中 2 项为本次半年报新披露的动态——这足以印证其正处于研发全面提速的阶段。
这一提速的底气,源于对自身被验证过的研发实力的自信,也源自于资金的坚实支撑:作为“科创板八条” 框架下首家完成再融资发行的未盈利企业,迪哲医药已成功募集17.96亿元,为核心在研产品的高效开发筑牢了资金根基。
当然,对于创新药企而言,重点从来不在管线数量,而在于质量。迪哲医药研发提速,让市场期待较高的核心,来自于三个维度。
第一,管线均具FIC/BIC潜力,持续获国际认可。这一点从国际学术大会的亮相与监管层的态度中足以获得印证:例如Birelentinib(DZD8586),不仅首次亮相 ASCO 大会便斩获口头报告席位,随后在第18届国际恶性淋巴瘤会议(ICML)上再度以口头报告形式发声;今年,迪哲医药管线在国际顶级学术大会上已累计拿下 4 个口头报告。更关键的是,Birelentinib凭借突出的临床数据,已获美国FDA “快速通道认定”。正是基于突出表现,Birelentinib目前已经启动首个III期临床试验,针对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r/r CLL/SLL)患者。
另一款重磅在研产品,DZD6008在今年ASCO大会上首次亮相,就展现了撬动EGFR TKI耐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市场的潜力。
这些进展不仅证实了管线的潜力,更让市场看到了公司对于源头创新研发的高效推进能力。
第二,管线拓展性强,研发投入产出确定性更高。迪哲医药管线的一大鲜明特点,是单个管线的适应症拓展空间广阔。
以舒沃替尼为例,它不仅是唯一被纳入NCCN国际肺癌指南用于经治EGFR ex20ins NSCLC的小分子靶向药,一线治疗的全球III期确证性临床研究(WU-KONG28)还于近期完成了入组,其BIC潜力的全球性验证非常值得期待。此外,迪哲医药还做了更进一步的布局,今年新披露的III期临床试验之一,便是舒沃替尼针对EGFR ex20ins或PACC突变NSCLC的术后辅助治疗。如果最终成功,天花板将进一步打开。
戈利昔替尼同样如出一辙,其不仅有望凭借全球首创的作用机制全线覆盖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还在与PD-1联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中展现出应用潜力。
这种强拓展性意味着,公司每一笔研发投入能撬动的市场价值更明确,产出确定性自然更突出。
第三,聚焦特定领域形成“专精” 布局,筑牢竞争护城河。值得注意的是,迪哲医药的管线组合并非零散布局,而是围绕核心领域形成协同:目前其研发重点集中于肺癌、血液瘤等治疗领域。今年已亮相或即将亮相国际大会的近20项研究中,近80%聚焦肺癌领域,其余则集中于血液瘤。
这种布局的逻辑不难理解:既能在专科领域深耕做强,夯实技术壁垒,又能最大化发挥管线矩阵的协同效应,让研发与商业化效率形成正向循环。
从商业化放量到自主国际化能力得到全面验证,迪哲医药已构建起蜕变为biopharma的完整闭环逻辑。而此刻研发进程的加速,不仅意味着管线厚度将持续提升,更预示为商业化放量和国际化提供更强劲的动能。
总体来看,迪哲医药无疑走在“开挂式”发展的趋势上,营收高速增长、销售管理费率逐渐下降、高效率的研发不停贡献成果,盈利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价值成长的天花板也将不断抬升。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39185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