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国县域医共体DR采购量突破2000台,联影携新型号入场、迈瑞强势入局,医疗器械集采已超越简单的“价格博弈”,成为国家大健康战略落地、市场需求重构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枢纽。
2025年国内各地县域医共体大规模DR设备采购市场竞争格局
统计范围为各省市卫健委公开牵头的县域医共体大规模DR设备更新项目
单个医疗机构公布的常规采购不在统计范围内。来源器械之家
有人将集采视为“价格屠刀”,也有人将企业的短期数据波动等同于“输赢定局”。然而,从政策逻辑、市场本质与企业战略三重维度审视,集采实则是为民谋福祉的民生工程,是市场回归价值本质的净化器,更是推动国产医疗器械走向“创新驱动、质量制胜”的催化剂。
对美的医疗旗下万东医疗的评估,更应立足于“长期竞争力”与“行业生态重构”,而非囿于片面的”低价内卷”“最大赢家”之争。
集采不是“压价工具”,而是大健康战略的“核心锚点”医疗器械集采的底层逻辑,并非简单的“以价换量”,而是“健康中国2030”战略中“保基本、强基层、促创新”的具体实践。从政策层面看,集采至少承载三重使命:
其一,破解“看病贵”的民生痛点。通过压缩流通环节成本与非必要营销费用,集采让县域及基层医疗机构能够以合理价格获取高质量影像设备。据行业报告显示,基层医疗设备市场因集采实现价格理性回归,DR设备采购成本平均下降约30%,显著提升了医疗可及性。
其二,净化市场生态,淘汰“草台班子”。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自主研发体系、拼装型制造是低质器械商的痛点。部分医疗器械企业靠“参数包装”的概念营销就能占据市场,甚至出现“同型号设备在不同地区价格翻倍”的乱象。集采以“临床价值”为核心评价标准,将制造水平、售后服务、研发能力纳入综合考核,推动行业从“营销驱动”迈向“产品驱动”。而缺乏核心技术与可持续服务能力的企业面临淘汰,正是行业走向高质量竞争的必然结果。
重庆市肿瘤研究所一批影像设备采购结果公示图片,来源器械之家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公示采购合同,来源中国采招网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中标结果公告,来源中国采招网
其三,推动国产替代与产业升级。政策明确向国产创新倾斜,不仅通过规模采购帮助企业摊薄研发成本,更以技术指标为导向激励企业投入创新。万东、联影、东软等国产影像巨头的竞争,本质上是“国产替代深化”的缩影——当集采将“AI 算力”、“精准医疗适配性” 纳入评分体系,企业的竞争焦点自然从“价格战”转向“技术战”,这正是国家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图。目前,国产医学影像设备的市场渗透率已从五年前不足40%提升至接近60%,国产化进程明显提速。
市场需求:从“高价稀缺”到“价值普惠”,集采重构供需逻辑有人担忧“低价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但事实恰恰相反:集采下的市场需求,正在从“追求高价符号”转向“追求医疗价值”。基层医疗机构需要的不是“参数堆砌的奢侈品”,而是“稳定可靠、操作便捷、售后及时”的实用设备——万东能在县域集采中占据市场第一,并非单纯靠“低价”,而是其产品贴合基层需求的 “价值匹配”:比如针对县域医院医护人员操作习惯优化的界面设计、覆盖偏远地区的 24 小时售后响应、适配基层常见病种的影像算法,这些都是“医疗价值”的真实体现。
与此同时,集采释放的基层需求也为整个产业链注入活力。2000台DR的采购量不仅带动了万东等集采中表现亮眼企业的营收增长,更拉动了球管、探测器、高压发生器等上游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这种“需求-供给-产业链升级”的正向循环,正是市场健康发展的标志——企业不靠“信息差”赚取暴利,而是靠“规模效应+技术优化”实现盈利,市场才能真正服务于 “健康民生”。
聚焦长期主义:以创新夯实核心竞争力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之下,国内医疗器械龙头企业正持续加码研发,向上游核心技术和部件突围,构建面向未来的创新体系。
联影医疗通过高比例研发投入,致力于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不断巩固其在高端影像设备领域的领先地位;迈瑞医疗凭借其在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医学影像三大领域的多元化布局,构建了强大的交叉研发平台和系统化创新机制。万东医疗在美的集团的加持下,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提升18.7%,表明公司正持续加码创新能力,其牵头工信部“医疗器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汇聚产学研用资源,聚焦前瞻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该平台以孵化全球首台无液氦超导磁共振设备,不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更解决了液氦资源稀缺和供应不稳的“卡脖子”问题,为我国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作出重要贡献。
此外,这些头部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推动产学研医深度融合。根据联影医疗、迈瑞医疗、万东医疗公开的2022年年度报告及相关知识产权机构数据统计,三家企业在医学影像相关技术领域年度共申请专利超1,200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显著,集中体现了其在核心技术上的高强度创新投入与产出能力。
此外,这些头部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同推进磁共振、高端DSA等高端医疗设备的研发与普及,打破高端市场国际垄断,实现高质量国产替代。
清晰的战略规划成为企业构建护城河的关键。头部企业纷纷聚焦AI诊断、强化精准医疗算法、建设数智化系统、优化供应链与规模化服务网络等方向。这些投入短期内或许影响利润,但长远看,将在技术、制造与服务领域构筑难以逾越的竞争优势。
行业洗牌:迈向“价值生存”,而非“单一赢家”
医疗器械集采的本质,是一场 “市场生态的重构”——政策锚定民生与产业双升级,市场需求回归医疗价值本质,厂商竞争转向核心能力比拼。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所谓的 “最大赢家”,只有那些能持续创新、贴合临床需求、服务民生的 “价值生存者”。
对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而言,现有的市场份额与战略布局,并非竞争的终局,而是引领国产医学影像高质量升级的新起点。未来的行业竞争,必属于那些能够将技术突破转化为普惠健康价值、以创新驱动品质提升的企业。头部厂商凭借技术突破、平台资源与前瞻布局,正展现出这样的潜力。未来的赛程仍然很长,真正的好戏,还在后头。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39185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