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灌南县玉液琼浆实业有限公司汤沟手工古法酿酒项目,以承诺制形式获得水土保持行政许可,成为江苏省首个享受水土流失易发区区域评估成果的项目。连云港市将水土保持审批制度的改革推向新高度,评估范围由38平方公里大幅扩展至376.2平方公里,覆盖区域也从开发园区延伸至水土流失易发区,实现了10倍的增长,此举标志着涉水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突破。
“审批方案的准备材料由原先的300页大幅缩减至2页,验收材料也从600页减少到了10页,仅此一项就为企业节省了高达20万元的方案编制、监测和验收费用。”灌南县玉液琼浆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任玉飞,对审批程序的简化赞不绝口,“我们负担减轻了,项目进展得以加快,真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是生产建设项目开工前必须完成的一项审批事项,“区域评估”是行政审批的简化方式,可以减少企业工作量和支出。2023年,连云港市已实现省市级开发园区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全覆盖。“以往企业从编方案到审批完成,时间需要60天。如今简化了方案编制和审批流程,只要3天。”连云港市水利局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处高级工程师徐天文说。
“以前这项优惠政策是为开发园区制定的,我们思考,是否可以将这一优惠政策的范围扩大,惠及更多企业和单位?”连云港市水利局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处处长陈冲说,“我们此次的创新点,就是在水土保持审批中把‘区域评估’扩大到水土流失易发区,让更多企业享受便企服务模式。”连云港市水利部门选取灌南县为试点,探索开展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工作。
“探索过程中,我们面临诸多难题,如法律法规是否允许,以及是否会引发失控,导致严重水土流失。我们需在便利企业与有效监管之间找到平衡。”徐天文介绍,市、县水利局和咨询机构通力协作,研究灌南县37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易发区的相关规划,征求省级水土保持专家意见,以涉及9个镇街的水土流失易发区为评估对象,经过11次会商、7次修改,历时近一年完成了《灌南县水土流失易发区水土保持区域评估》。
去年12月6日,评估报告获灌南县政府批复实施。“在生产建设项目开工前就指导企业做好水土流失防治,政府统一监测,监管更加严格。”陈冲说。
如今,灌南县水土保持区域评估覆盖376.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生产建设项目都将实际“减负”:项目编制单项水土保持方案时,免去了重复调查和数据收集,审批流程也简化为承诺制管理。原本需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项目,现简化为编制报告表。项目编制可研报告时,可直接引用区域评估的部分专业成果。截至目前,水土流失易发区内已有多个项目受益。
治一方水土,兴一方经济。刚刚召开的连云港市“新春第一会”上,优化营商环境是关键词,也是连云港市委、市政府近年来一以贯之的发力方向。“创新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工作,是我们在服务全市产业经济发展、行政审批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的一次质的突破。”连云港市水利局局长颜建说,“根据市委、市政府持续擦亮营商环境‘金招牌’的决策部署,我们将不断探索和完善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机制、新模式,指导县区做好评估成果的应用和经验总结工作,以务实举措,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连云港市水利局还计划进一步扩大水土保持区域评估的覆盖面,将更多区域纳入评估范围,让更多的企业和项目享受到这一政策红利。同时,他们还将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培训,提高企业的水土保持意识和能力,确保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进行实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此外,连云港市水利局还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开展。他们将与环保、林业、农业等部门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制定水土保持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在未来,连云港市水利局将继续秉持创新、务实、高效的工作理念,不断探索和完善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机制、新模式,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作出更大的贡献。他们相信,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连云港市的水土保持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