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北京市属国企京城机电旗下配天机器人发布首个工业具身焊接智能体——绎焊机器人系统新品。新研发的‘大脑’使焊工机器人能够以低成本实现顺畅的生产转换,从而推动机器人更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工业场景。
进厂“打工”的机器人正越来越多。让机器人从事某一生产环节时,前期仍需人工投入编程等大量准备工作,导致机器人目前主要用于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制造。面对现代工业很多小批量、个性化的生产场景,工业机器人需要经常重新编程调整,换产成本高昂,导致其适用场景受限。
人工智能与工业机器人的深度融合,正在破解“痛点”。焊接是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应用场景。此次配天机器人发布的绎焊机器人系统,利用计算机3D视觉技术和深度学习能力,可自动识别、跟踪焊缝,自动优化焊接参数,并规划焊接路径,无需人工示教和校正,实现焊接过程的全面自动化与智能化。
配天机器人首席技术官郭涛介绍,企业自研的绎零OS系统全面驱动工业机器人,可让其拥有全新的“大脑”。他进一步解释说,传统人工焊接可做到“万物皆可焊”,但焊接质量难以控制。工业机器人焊接技术擅长于单品的大规模生产,确保焊接质量卓越。然而,当面临新产品生产时,每台机器人所需的换产调整工作繁重,导致成本飙升。
具身智能体可让机器人适用于各种尺寸的工件焊接,提高焊接质量的同时,提高部署机器人的效率。郭涛表示,系统具备自适应全场景扫描、自主工件识别、自动焊缝分析、免编辑焊缝提取、智能焊接参数匹配等多项领先技术,还可实时边缘计算和自动编程,从而极大简化焊接流程。
绎焊机器人系统有望为船舶制造、建筑钢构、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产业注入新活力。据透露,目前该产品已在造船厂部分焊接场景应用。
该系统不仅大幅降低了对专业焊工的需求,还显著提升了焊接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在船舶制造领域,面对庞大而复杂的船体结构,绎焊机器人系统能够灵活应对各种焊接挑战,确保焊缝的精确度和强度,为船舶的安全航行提供坚实保障。在建筑钢构行业,其高效的焊接能力能够加速施工进度,同时保证钢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航空航天领域对焊接质量的要求极为严苛,绎焊机器人系统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飞行器部件的焊接精度和可靠性。而在轨道交通领域,该系统则能够确保轨道和车辆部件的焊接质量,为人们的出行安全保驾护航。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