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向“全球科技创新标杆城市”全速进发的征程中,如何借助场景开放,破解技术转化与产业升级面临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近日,深圳国资国企以一场覆盖百个场景、链接千企万技的“双向奔赴”给出了答案——以城市为试验场,让创新需求与科技供给在真实场景中碰撞共生。
从机场虚拟客服到智能水管家,从AI隐患巡查到科学育儿大模型,这一行动标志着国企正从‘资源持有者’角色转变为‘生态共建者’,同时,它也是一场以场景为切入点,深度推动全城创新生态升级的‘深水区’变革。当科技企业“揭榜”国企需求、地方政府与金融资本协同护航,一座城市的创新闭环正加速形成。深圳正以‘开门造场景’的胆识和气魄,为全球硬科技领域书写着最为生动鲜活的实践篇章。
3月4日,“深圳国资国企百个应用场景首批发布及签约仪式”在深圳机场交通中心(GTC)成功举办,28家市属国企与40余家科技企业深度联动,共同见证20个应用场景集中签约、30个应用场景首批发布。
当前,深圳正全力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在深圳市国资委的引领下,深圳正全力推进创新之城的建设。近期,深圳市国资委成功举办了“深圳国资国企百个应用场景首批发布及签约仪式”,标志着市属国企与科技企业深度合作的开始。此次发布会是深圳市国资委落实市委、市政府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的重要举措,旨在打造百个科技创新应用场景。通过构建“市属国企搭台、科技企业攻关、地方政府护航、金融资本赋能”的产业联动生态,深圳正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试验场,以促进其在深圳的“开花结果”。
发布会上,深圳市国资委发布了15家市属企业的3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这些场景涵盖交通、能源、建筑、民生等多个领域,全方位展现深圳国资国企在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开放上的广阔版图,其中包括深圳机场集团的“机场旅客服务机器人”、深圳环水集团的“千家万户水管家智能体”、特区建工集团的“AI+智能安全隐患违章巡查预警”、深业集团的“科学育儿多场景AI大模型”等。
签约仪式上,20个成熟度高的应用场景成功签约,深圳能源集团与华为,深圳燃气集团与腾讯等业界领军者,就“基于气象大模型的功率预测系统”及“AI+智能管网巡查巡检”两大项目,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深圳机场集团携手普渡科技,深业集团与肯綮科技,以及深圳巴士集团联合商汤科技等科技创新企业,共同推进“机场自动驾驶代步机器人”、“智能康养”及“自动驾驶公交车”等多个项目的合作。深铁集团与埃博瑞等中小微科技企业实现强强联手,共同达成了“轨道快速检测模块开发及状态感知技术应用”项目的合作意向。
一直以来,深圳市国资委充分发挥国资国企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的优势,积极对接企业创新和发展需求,主动开发和打造应用场景,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大力构建“科技园区+科技金融+人才服务+场景应用+平台支撑”创新综合生态服务体系,打造了“未来机场”“数字地铁”“公交数字化”“智慧燃气”“智慧水务”“智慧园区”等一批数字化创新应用场景,本次现场签约的20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后续,深圳市国资委将把整个国资系统作为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全面梳理并开发应用场景,分批打造100个涵盖芯片研制、具身智能等领域的示范项目,覆盖所有市属国企。
如果把科技产业比喻成“种子、幼苗和树木”,要长成“参天大树”,离不开科技园区这一“土壤”和科技金融这一“阳光雨露”。至2024年底,深圳市国资委已累计建设运营70个科技园区,总面积达2355万平方米,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低于市场价30%的优质产业空间。同时,整合系统金融资源,打造涵盖科技保险、证券、基金、创投、担保、金融租赁、要素交易等业务的全链条、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如深圳监管局指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支持力度,完善科技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并通过专项金融活动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稳链,以及发挥保险保障作用,助力科技企业拓展市场。其中,深高新投、深圳担保集团两家企业累计为22.7万家次中小微企业提供超2.5万亿元融资支持。
接下来,深圳市国资委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集中全市国资国企优质资源,打造10万平方米低成本、高品质的科技产业空间,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芯片等尖端科技领域,设立覆盖科创企业全成长周期的国资投资基金,提前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及青年创业团队,全年精准推送至少1000名高端科技人才信息给全市科技企业,支持市属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创新载体130个,推动国资国企创新载体提供科研公共服务1000家次以上,加大对概念验证、中试基地及技术转移转化机构的布局和建设力度,充分激发各类企业和人才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深圳持续打造最优创新生态、最优人才发展环境、最优营商环境的“科技第一城”展现国资国企担当,贡献更多国资国企力量。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深圳的科技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深圳的创新生态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通过场景开放,深圳国资国企与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得以深化,创新资源得以高效整合,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这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也推动了深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