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海洋集团充分发挥‘山东省经略海洋省级平台’的核心功能,全方位布局,奋力抢占海洋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速培育并壮大海洋新兴生产力。
以“破局之势”构建创新生态 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突出顶层设计“立梁架柱”。设立海洋科技产业板块,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组织体系。持续优化完善长周期、差异化的创新考核评价办法,构建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加大研发投入,保持年均增幅50%以上的资金支持,2024年达1.47亿元,同比增长38.95%,创历史新高。这一增长趋势与山东省属企业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强相一致,例如,一季度山东省属企业累计研发经费投入96.2亿元,同比增长14.7%,显示出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
深化产学研“融合共促”。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省海科院等涉海高校院所合作,牵头或参与建设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14个,近3年累计实施省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30余项,获取各类科研专项资金支持近1亿元。
聚焦人才引育“双轮驱动”。积极承担山东现代海洋产才融合发展创新联盟、山东现代海洋高等教育共同体等创新联合体的建设任务,纵深推进“四链融合”发展。自主培育泰山产业领军人才8人,每年柔性引进院士、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40余人,组建了5位院士领衔的顶尖专家团队,形成了多梯次创新人才体系。
以“硬核之力”锻造海洋重器 持续巩固领先优势
在远洋运输“战场”引领技术方向。成功建造并运营了全球最大规模的40万吨级矿砂船、乙烷运输船以及LNG运输船等一系列国内首次制造的船型。与中船集团携手,共同设计并建造了我国首艘碳捕集散货船以及新一代全球首次制造的32.5万吨甲醇双燃料超大型矿砂船等新型船舶。创新实施了智能风帆、智能航线决策等船舶新技术研发项目。
在海洋渔业“战场”构筑蓝色粮仓。斥资10亿元,建设了山东海洋明波育种中心,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中国北方首屈一指的海洋渔业苗种繁育基地。在国内首次突破黄带拟鲹、东星斑等30余个海水鱼种质创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建成全球首制装备型海洋牧场综合体“耕海1号”,打造了海洋渔业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充分利用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的科技创新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成功实现了低纬度深远海的三文鱼养殖。
在海工装备“战场”革新能源利用。建成了1500吨全新一代自升自航式一体化海上风电安装平台“蓝鲲01”。攻克光伏近海打桩浅水作业、DP动力定位等关键技术,建成国内首艘海上光伏打桩运维船“蓝鲲02”。
以“生态之基”促进成果转化 书写共赢发展篇章
深耕资源整合“试验田”。肩负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核心使命,我们携手超过110家涵盖‘政产学研金服用’各领域的单位,共同构建了海洋创新创业共同体,致力于建设山东省的海洋科技创新资源、信息、交易及人才四大平台,并成功培育了500多名涉海技术经纪人。
创建成果转化“大市场”。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海洋科技孵化器启用后,成功孵化了40余家涉海企业,实现了110余项成果转化和产权转让,预计到2021年底前,相关企业将完成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约3亿元。
我们精心打造了揭榜挂帅的‘竞技台’,与共同体成员单位携手,先后建立了12个省级研发平台和7个中试基地。通过聚力协同,我们发布了12项揭榜任务,成功撬动了超过5.5倍的社会资本,攻克了23项关键技术,并荣获3项国家级科技奖励,极大地激发了海洋科技创新的活力。
下一步,山东海洋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攻关和创新驱动发展,为助力山东省高水平海洋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贡献。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