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鼋在练江流域潮阳段被发现。这只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珍稀动物的出现,不仅是大自然的惊喜馈赠,更是练江流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的有力见证。近年来,广东环保集团积极投身于练江流域的综合整治工作。据官方数据显示,练江流域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特别是国考断面的水质指标有了大幅度下降,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的浓度均值显著降低,实现了从劣V类水质到Ⅳ类水质的转变,达到了自2004年以来的最佳水平。练江由“污染典型”变为“治污典范”,载入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练江流域治理显成效
科学调配,优化资源配置
按照同类型项目的建设经验,练江流域综合整治项目预计需要5年建设期。面对紧迫的时间要求和繁重的治理任务,广东环保集团立足全流域的整体视角,系统性地进行统一规划,突破以往分散治理的局限,创新推行厂、网一体打包模式,此举不仅优化了项目建设流程,大幅缩短建设周期,更为后续生产运营筑牢了高效管理的根基。在推进过程中,广东环保集团充分发挥协同作战的优势,主动携手广东省属兄弟单位,共同汇聚了丰富的技术与资源优势。通过组建党员突击队、攻坚克难党小组以及“河小青”护河志愿服务队,向练江流域污染这一治理难题发起冲锋。练江流域综合整治项目进入建设高峰期,2000余个作业点遍布各地,1.5万建设者同时在现场作业,全力奋战在污染治理的最前线。
精准铺排,释放治污效能
在练江流域汕头段整治进程中,广东环保集团严格遵循既定规划,潮阳、潮南片区8座污水处理厂超预期高质量投入运营。管网建设持续加速,日均进度超过2公里。新建成的污水配套管网总里程,已远超汕头建市以来的污水管网建设总和,为练江流域水质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系统治理下,潮阳、潮南片区各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出水水质达到V类地表水标准;管网建设成果显著,覆盖率和收集率均达到设计要求,沿线排污口全部接入管网,有效避免了污水直排,从源头上提升了污水收集处理的效率。与此同时,下辖广业环保汕潮区域中心以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为抓手,与属地高等院校强强联手,积极开展科研立项,深入探索污水处理的新技术、新方法,为练江流域乃至广东省域生活污水治理方式的革新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如今,每天近50万吨的达标排放水成为练江流域重要的生态补水,为断面水质达标贡献力量。这些“新生”的水资源,改善了流域内的水生态系统,成为推动练江流域生态复苏的重要力量。
练江的护城河边白鹭成群
联动布局,服务流域发展
2024年8月,广东环保集团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成功中标汕头市潮南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后,广东环保集团迅速行动,推动项目步入商业运营阶段,其供水网络如织网般覆盖了练江流域的潮南峡山、两英、胪岗等9个镇(街道),惠及321个平原村(社区)。这一庞大的供水体系,如同甘霖般滋润着汕头市潮南区,直接惠及约160万民众,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稳定且优质的用水保障,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近期,练江流域的潮阳段发现了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鼋,俗称“水中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的出现,不仅昭示着练江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逐渐恢复。作为古老爬行动物的鼋,其数量稀少,现存野生个体不足200只,因此其保护尤为重要。自1989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来,鼋的分布范围大幅缩小,但近年来随着练江流域水质的持续改善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加强,鼋的生存状况逐渐向好。此次鼋的发现,是广东环保集团践行国企担当,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生动体现。接下来,广东环保集团将继续秉持初心,以练江治理经验为蓝本,积极落实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为守护广东的碧水蓝天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