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小额贷款行业洗牌加速。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全国共有352家小额贷款公司被清退出市场,原因包括失联、空壳运营或违规经营。金融界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国汪表示,此次大规模清退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监管政策趋紧成清退重要原因
陈国汪指出,自2024年8月起,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多部门对地方金融组织出台系列制度要求,明确三年内地方金融组织总量只减不增。小贷公司在地方金融监管的七类机构中数量占比较多,自然成为重点调整对象。2025年1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出台小贷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退出操作细则,为小贷公司顺利退出市场扫除障碍。这是清退潮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即监管政策趋紧。
小贷公司自2005、2006年引入中国,2008年开始试点,初衷是解决三农和小微企业金融供给不足问题。但陈国汪指出,随着发展,很多小贷公司偏离市场定位,涉足房地产、大额贷款等业务,导致风险频发。近几年,小贷公司数量和贷款余额出现“双收缩”,如今贷款余额仅7000亿左右,公司数量约5000家。自身经营不善,是这些小贷公司被清退的内在因素。
经济下行和疫情冲击也对小贷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陈国汪认为,这使得市场主体经营困难,小贷行业贷款质量下降,小微企业还款能力受影响,造成小贷公司不良贷款率上升,运营困难加剧。
科技发展带来的市场竞争加剧同样不可忽视。陈国汪分析,科技发展促使大型和中小银行借助金融科技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小贷公司优质客户被分流,客户群体风险增大。且多数小贷公司注册资本小,融资困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风险不断积聚。
云南广东成清退重灾区
从清退情况的区域分布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地域集中性。云南、广东、甘肃、陕西、重庆等地成为本轮清退的主要区域。云南省在2025年3月26日一次性公布了109家“失联”“空壳”小额贷款公司名单,成为今年上半年全国清退力度最大的省份。这些机构主要集中在昆明、曲靖、红河等地。
广东省在2025年上半年共清退45家小额贷款公司,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汕头、佛山等经济活跃地区,其中互联网小贷公司的退出尤为引人注目,比如华粤金服(汕头华侨试验区)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润信(汕头华侨试验区)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等。
清退有助于小贷公司规范发展
对于清退产生的影响,陈国汪认为,从宏观层面看,小贷公司目前规模较小,贷款余额在整体贷款规模中占比不到1%,清退部分小公司对整个行业影响较小。但从行业格局看,这是一个“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有助于小贷公司规范发展,提升运行质量。对普惠金融、小微企业、三农融资和地方金融而言,短期内,在小贷公司集聚、业务量大的地区可能出现融资短缺、渠道缺失等问题,甚至影响地方企业现金流、就业和税收。但长期来看,有利于优化地方金融布局,推动普惠金融提质增效。
陈国汪指出,未来,监管重点主要集中在合规经营和风险管理两方面。在合规经营上,监管需督促小贷公司回归“放小放本地,支持三农、小微,小额分散”的定位。在风险管理方面,小贷公司服务传统金融覆盖不到的客群,理论上应具备更高风控水平,监管部门需关注小贷公司风险与管理是否匹配,是否形成核心竞争力。
同时,陈国汪认为小贷公司未来发展仍面临诸多待明确的问题,比如是否允许跨区域异地经营、如何规范助贷与小贷业务、税收和融资政策支持、贷款利率和透明度监管以及贷后催收规范等。这些问题需要监管部门、行业公司和地方政府共同研究解决,以推动小贷行业合规、健康、可持续发展。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