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强做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工作任务时提及,启动规范涉企执法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乱收费、乱罚款、随意检查及非法查封等行为,并坚决遏制违规异地执法及趋利性执法现象。
“我刚跟几位企业朋友在聊政府工作报告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希望尽快落地,防止一些地方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建议地方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统计涉企案件,并协调公检法部门逐一核实,以期纠正一批冤假错案,同时公开曝光一批破坏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从而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确保其公正性。”一位民营企业家告诉第一财经。
在当日国新办举办的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新闻发布会上,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表示,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要求,在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提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信心方面,今年要做很多工作,特别是要在扎扎实实落实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基础上,突出三个方面,即抓环境、减负担、优服务。
“所谓抓环境,就是要持续下大力气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持稳定连续的政策环境。这也是很多企业特别期待的方面。比如,要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的项目建设;将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四乱’行为,并坚决遏制违规异地执法及趋利性执法现象。”沈丹阳说。
此前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公开表示,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意味着既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又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将有效维护好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着力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一些地方司法机关违法违规异地抓捕民营企业家,查封、冻结、划转企业和个人财产。逐利性执法下的“远洋捕捞”式办案受到市场关注。比如,去年11月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披露的“警察私自跨省带走企业家并索取财物”案例。
根据最高检公开信息,2024年,最高检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对收集到的1500余条趋利性执法司法线索逐条分析研判,筛选出的31件重点案件,分4批交相关地方办理。这些案件既包括防止国有资产损失,也包括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体现对各类经营主体的依法平等保护。截至2024年12月底,最高检已办结21件案件,并有2件取得重要实质性进展,同时监督返还不当“查扣冻”财产达2500余万元。
各地也在探索将司法办案给企业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比如2024年,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首创的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因其在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保护市场主体交易安全和健康发展方面的显著成效,入选全国“30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今年湖北高院推广适用涉企案件经济影响“双向分级”评估改革经验,结合“企业自评+法院评估”,重点关注涉案企业在立案、保全、审理、执行等司法环节的具体需求,广泛听取并尊重各方当事人的意见,以此为基础,实施‘一企一策’的定制化服务,最大限度把司法办案对企业生产经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此外,为了更有效地推进规范涉企执法专项整治行动,相关部门还将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执法水平,确保执法行为合法、合规、合理。同时,建立健全涉企执法投诉举报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举报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在优化服务方面,政府将进一步完善涉企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例如,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降低企业办事成本;加强政策宣传和指导,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和利用政策红利;建立健全企业权益保护机制,及时受理和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和困难。
总之,规范涉企执法专项整治行动的启动和实施,将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