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买药乃民众刚需,但同药异价、价格不公、信息闭塞等问题长期困扰消费者,亟需找到解决之道,以消除信息壁垒,确保消费者知情权,切实改善民生。
价格悬殊 消费者的困惑与发现
“同样一盒阿莫西林,线下药店28.8元,线上平台只要18元,这价格差距也太大了。”郑州市民赵光明一脸无奈地说。在郑州,赵光明这样的消费者对线上线下药品价格差异感到惊讶的情况屡见不鲜。
为了直观感受价格差异,在郑州市多个区域的药店走访和各大线上药品销售平台查询对比中,记者发现市场监管部门正在积极查处哄抬药品价格的行为,如郑州“小药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因哄抬布洛芬价格被拟罚款260万元。在金水区金水路上的一家连锁药店,一盒阿托伐他汀钙片售价42.7元,而在美团外卖上,同品牌同规格的药品仅需26.8元。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如进口消炎贴膏“泽普思”,线下售价56元/盒,线上平台却只要33元~42元/盒;鼻渊通窍颗粒(10袋装)线下均价68元,线上即时配送价46.8元。
“给孩子买退烧药,线下药店跑了好几家,价格都不便宜,网上不仅有优惠,还能送到家。”全职宝妈李女士说。
记者随机选取10种常用药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线上价格普遍比线下低20%~50%。郑州市民张云峰表示:“线上购药价格如‘过山车’般起伏,各平台、各时段均有所不同,消费者为节省开支,不得不频繁比对。”
背后推手 渠道中的策略与交融
为何线上线下药品价格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对此,郑州某连锁药店经理李强算了一笔账:“线下门店的租金成本占比高达30%,人力成本占15%,线上仓储和配送成本仅占10%。为弥补运营成本,药店定价自然偏高,相比之下,线上平台的‘首单立减’、‘限时秒杀’等活动,我们则难以匹敌。”
这仅是运营成本层面的差异,采购渠道和规模同样对药品定价有着关键影响。“我们的进货渠道涉及药厂、省级代理、市级分销等多个层级,每层加价5%~10%,导致最终价格不菲。不像那些大的线上平台,能直接和药厂合作,价格优势太明显了。”郑州市一家小型药店老板王女士说。
此外,线上平台复杂的定价策略也进一步加剧了线上线下药品价格的差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线上医药平台运营人员表示:“我们会利用算法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购买习惯等给出不同价格,也就是‘千人千价’。新用户可能看到很优惠的价格,老用户价格就会高一些。有些药企为了平衡线上线下渠道,还会推出‘线上特供版’,让人不好比价。”
监管破局 探索中的跋涉与困扰
面对药品价格乱象,河南医保部门积极行动,推出了“药品比价”系统。自2024年12月“河南医保”支付宝(或微信)小程序“药品比价”功能正式上线以来,不仅为群众买药带来诸多便利,还进一步降低了群众购药成本。市民只需在“药品比价”系统中输入药品名称,系统便会迅速显示该药品在各药店的最低价以及具体位置信息。自系统上线以来,各药店间的药品价差显著缩小,平均降幅达到了10%~15%,同时,部分原本价格高昂的药品也主动进行了降价调整。
“手机一查,哪家便宜、哪家距离近一目了然。”近日,郑州市民祝盼文通过“药品比价”系统查询常用降压药价格后,仅用5分钟便在离家最近的医保定点药店完成购药。
与此同时,河南省还开展了挂网药品价格集中治理。郑州市二七区一家药店店长刘先生说:“由于我们药店的线下价格超出了线上价格的20%,因此被相关部门要求限期整改。现在,我们不敢再随意定价,必须时刻关注市场价格动态,确保价格合理。”
在这场线上线下药品价格的博弈中,消费者期待着更合理的药价,行业从业者也在寻求新的发展路径。正如医药行业分析师冯晗所说:“药品价格差异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平台等多方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公平、透明、有序的市场环境。”未来,随着监管的不断完善和行业的持续发展,线上线下药品价格有望逐渐走向平衡,让消费者真正受益。
然而,监管破局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尽管“药品比价”系统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挑战和困扰。例如,部分药店为了规避比价系统的监管,采取了一些隐蔽的定价策略,如捆绑销售、附加服务等,使得实际购药成本并未显著降低。
此外,线上平台的药品质量监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线上购药渠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些不法商家利用监管漏洞,销售假冒伪劣药品,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用药安全。因此,加强线上平台的药品质量监管,建立健全的追溯体系,是保障消费者用药安全的重要举措。
在探索监管破局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平台等多方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政府应加大对药品价格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哄抬价格、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企业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提高药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平台应加强对入驻商家的审核和管理,建立健全的投诉举报机制,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便捷、透明的购药环境。
总之,解决药品价格差异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持续推动监管破局,让消费者真正受益。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