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深泽县滨河公园的步道上已满是晨练的居民。67岁的赵大爷指着郁郁葱葱的林木感慨:“两年前这里还是光秃秃的河滩,现在野鸭都回来了!”2022年,这个冀中小城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时,石家庄轩正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齐晓东带领团队用20天完成15万株树木的科学栽植。如今,全县林地面积达7.1万亩,林木覆盖率提升至16.02%,助力深泽县摘得“河北省森林城市”称号。而这只是齐晓东参与的数十个城市生态改造工程的缩影。
2022年初,深泽县造林绿化工程招标书摆在齐晓东面前。作为总经理,他在投标函附录中签下“20日历天工期”的军令状——这比行业平均周期缩短三分之一。
“最难忘的是滹沱河段。”参与项目的技术员回忆,齐晓东带着团队沿23.2公里河岸徒步勘测7次,最终设计出“湿地-林带-休闲廊道”三级生态缓冲体系。当25.92公顷生态节点完成绿化时,监测数据显示鸟类种群数量同比增长两倍。
身为轩正科技的创始人与总经理,齐晓东的行业影响力早已突破企业围墙。其公司持有的市政公用工程、造林绿化双资质与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甲级证书,成为技术输出的通行证。
“传统园林是‘经验学科’,齐工把它变成了‘数据科学’。”一位从业二十年的景观设计师感慨。当行业还在争论“种什么树好看”时,齐晓东的团队已建立林木碳汇计算模型——在深泽项目中,每公顷林地年固碳量被精确测算并录入城市生态账本。
在同行眼中,齐晓东先生是一位“把论文写在土地上”的典型实践派专家。他始终坚持以工程项目为技术创新的试验场,将先进理念转化为可落地、可复制的实用方案。在园林施工与智慧绿化领域,他主导开发的多项智能化技术,能够基于现场土壤与植物生长数据动态优化水肥供应,在行业内树立了高效节水与精准管养的标杆。
更令人称道的是,齐晓东先生推动建设的生态管理系统,已在滹沱河流域的生态修复项目中取得显著成效。这条长达23公里的河道沿岸实现了水岸绿化率达88%以上,吸引包括白鹭在内的十余种野生鸟类重回栖息,成为北方地区生态水系修复的示范工程。
“他把物联网变成了‘树联网’。”某省级林科院专家在行业论坛上评价,“齐工的创新从不悬浮于实验室,总能在工地现场找到落地场景。”这种务实精神体现在深泽项目的每个细节:他坚持采用乔灌草立体搭配模式,既增加生物多样性,又降低管护成本;设计的“生态修复种植垫”在补植补造工程中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深泽项目的意义远超植树本身。当大多数工程队还在按图纸机械施工时,齐晓东团队已开始构建微型生态链。这种系统思维源于他对生态的深刻理解。“绿化不是摆盆景”,他在工程日志中写道,“要让自然力成为可持续的维护者。”在滹沱河治理中,他放弃铺设硬化护坡,转而用芦苇、蒲草构建湿地过滤层。三年后,该河段水生生物数量增长三倍,成为住建部推荐的生态修复样板。当地农民老张对此感触最深:“以前浇地要买净化水,现在河水流进田里就能用!”
在深泽县,新栽的元宝枫已长出巴掌大的叶子。村民李大姐在树荫下支起凉粉摊:“夏天这里比县城凉快三四度,周末能卖两百碗。”这种“绿荫经济”正是齐晓东坚持的民生逻辑。当某些工程追求“速成景观”时,他总在方案里加入便民设施:林间嵌装休憩座椅,绿化带预留穿行步道,甚至给每棵行道树编号建立电子档案。
“好的生态工程要有体温。”这句话常挂在他嘴边。2023年寒冬,他为石家庄某老旧小区改造选择栽种白蜡树,只因这种树种“落叶晚能遮秋阳,发芽早可挡春寒”。如今该小区老人自发组成护绿队,75岁的王队长说:“齐工教我们看树冠就知道健康状况,这些树就像自家孩子。”
夕阳掠过滹沱河面,成群的白鹭掠过新生的湿地。齐晓东站在观测台前,手机弹出山东某市的生态修复咨询邀请。正如某生态学者所言:“齐晓东们丈量出中国城镇化的新维度:不是水泥森林的扩张史,而是人与自然重修旧好的和解史。”当更多城市在GDP与碳汇量双报表中寻找平衡点,这位手持栽树铲的工程师早已在土壤深处埋下未来。 (文/李琛)
声明: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