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医药创新版图中,中国创新药正加速走向世界舞台,“出海”已成为行业主旋律。
从起步到成熟,从自主研发到国际授权,从本土临床到全球多中心试验,中国创新力量正成为跨国药企战略布局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中国创新药不仅在数量上取得突破,更在质量上获得国际认可,进入“质”“量”双升新阶段。这一变革在跨国药企的战略布局与合作动态中表现得尤为鲜明。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出海”势头愈发强劲。2015年药审改革后,中国创新药产业发展迅猛,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呈现爆发式增长。2025年上半年,相关交易总金额近660亿美元,远超2024年全年水平。
其中,三生制药与辉瑞的合作尤为引人注目:5月,三生将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抗SSGJ-707在除中国内地外的全球权益授权给辉瑞,首付款高达12.5亿美元,创下纪录;7月协议生效时,三生又获1.5亿美元,且辉瑞认购其1亿美元股份。这笔交易不仅金额惊人,更标志着中国创新药深度融入全球高端市场。
跨国药企对中国创新药的态度已经从“谨慎观望”转向“积极拥抱”,这从巨额交易中可见一斑。据动脉网数据显示,近十年超90%的头部跨国药企通过商务拓展(BD)合作引入中国管线,合作模式也从简单的产品授权转向早期介入、联合开发等深度绑定的多元形式。这意味着,中国创新药不再只是“跟随者”,而是跨国药企全球创新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逐渐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甚至引领者。
仔细梳理跨国药企的最新动向,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这一趋势。基于此,我们深入探究各大跨国药企在创新药这一赛道上的具体布局策略。
辉瑞:2025年二季度电话会透露,其首席战略官结束在华商务洽谈。CEO Albert Bourla强调,肥胖及心脏代谢疾病是重点,中国庞大的患者基数、丰富的临床资源与创新活力极具吸引力。目前,辉瑞在肥胖领域仅有一款二期临床的GIPR拮抗剂,而中国减重创新成果为其补充管线、切入市场带来契机。辉瑞计划通过小型交易整合中国创新力量,抢占先机。
艾伯维:看中了中国药企在双特异性抗体领域的快速进展,希望借助本土优势拓展肿瘤免疫治疗的新赛道。2025年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首席科学官Roopal Thakkar指出,公司关注PD-(L)1×VEGF双抗领域,因其与内部ADC平台协同潜力巨大。中国药企在双抗研发进展迅猛,艾伯维期望通过合作,借助中国优势快速搭建产品线,在肿瘤免疫市场开拓新赛道。
默沙东:作为医药巨头,其在华布局深远。肿瘤领域,2022年起与科伦博泰合作ADC药物,2024年收购同润生物双抗权益;疫苗板块与智飞生物合作13年。默沙东中国总裁透露,预计到2029年约40种新产品将进入中国,未来将深化与本土企业在研发、临床、商业化全流程合作。
罗氏:全球研发负责人James Sabry称,中国ADC技术突破重塑竞争格局。罗氏与信达生物合作的DLL3 ADC计划2026年启动全球III期临床,中国创新中心的PD-L1/VEGF双抗同期提交IND。罗氏中国已从“引进”转向“原创”,后续将加大投入推动成果走向世界。
阿斯利康:2025年3月,宣布投资25亿美元在北京建第六个全球研发中心。目前,其与近500家中国医院开展160余项临床试验,承担全球20%研发工作,主导近20个全球项目。2023年以来,与14家中国药企达成15项合作,覆盖ADC等前沿领域,构建创新生态推动产业升级。
葛兰素史克:首席执行官Emma Walmsley表示,中国呼吸疾病临床数据与转化效率领先。其与恒瑞医药合作开发的HRS-9821在COPD治疗中疗效突出,本土创新中心3个双抗项目进入临床前阶段,计划2026年提交IND,整合资源推出创新方案。
……这些案例无不表明,跨国药企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在其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置。中国不再仅仅是重要的销售市场,更是不可或缺的研发创新基地。
这种战略转向的背后,是中国创新药企多年积累的研发实力和临床优势。高效的临床执行能力、突破性的技术平台,都让中国创新药成为跨国药企填补管线空白、加速创新转化的重要选择。正如诺华全球BD负责人所感叹的,与中国企业合作后,药物筛选周期从3年缩短至8周,这种效率提升是革命性的。
行业基本面的深刻变化,也反映在资本市场的价值重估上。尤其,港股创新药板块作为汇聚中国创新药企的重要平台,其价值重估已与行业动态形成强联动,以三生制药为例,其与辉瑞达成的重磅交易(PD-1/VEGF双抗授权)带动了港股股价的显著上涨,年内最高涨幅达6-7倍,成为行业价值重估的典型代表。
而更多具备突出研发能力和出海潜力的创新药企,正在获得市场的重新定价。这些企业在肿瘤、代谢疾病等前沿领域的管线布局,既契合国内老龄化背景下医疗需求的爆发,又能通过全球市场拓展打开成长空间,让其长期投资价值逐步清晰。
在这个背景下,投资者如何把握中国创新药的投资机遇?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通过指数化工具布局一篮子创新药企业,可能是稳健的选择。
目前市场上规模最大的港股创新药 ETF(513120)正是跟踪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的代表性产品,其亮眼表现也生动展现了行业趋势。该ETF 跟踪的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生物制品+ 化学制药权重占比达92.5%,聚焦高浓度创新药标的,前十大成分股囊括了信达、荣昌、康方等 License-out 明星,权重占比超过七成。
Wind 数据显示,截至2025 年8 月21 日,港股创新药 ETF(513120)年内涨幅已达106.07%,这一表现反映了资金对行业长期基本面的关注;该ETF日均成交额也从年初的8 亿元放大至近期的90 亿元,规模一路增长至超过200 亿元,依旧是全市场同类最大的创新药 ETF。
进一步看,广发基金在港股ETF 领域已形成了体系化优势,9 只产品精准卡位创新药、非银、科技等主线。创新药领域,规模超200 亿元的港股创新药ETF(513120)跟踪相关指数,估值性价比显著;科技板块通过多只ETF 覆盖龙头及细分赛道;非银领域,规模超180亿元的港股通非银ETF(513750)近一年收益达98.67%。这种布局既呼应了港股的价值逻辑,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39185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