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艺术投资

福安:培育更多“畲乡百灵鸟”

时间:2025-01-09 17:20:30作者:来源:本站


福安市坂中中心小学畲歌课堂在教唱畲歌。

重整旗鼓,歌会频唱响
  宽敞明亮的排练厅内,功能完备的设备熠熠生辉,年轻的面孔洋溢着活力与激情。新年之际,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民歌的传习圣地福安市畲族文化中心,福安市畲歌协会精心组织的畲歌练习活动,每次都洋溢着热烈而浓厚的氛围。
  “歌是山哈传家宝,山哈歌言唱万年”,畲歌是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但在现代社会,畲歌也受到了社会结构转型、生活节奏提速的冲击。
  “从前几乎每个畲族人都会唱畲歌,对歌时唱上三天三夜也不夸张。好歌手正月出门,要唱到清明才回村春耕,一年能唱七八十场。”今年74岁的“歌师傅”雷振寅说,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大量畲族群众外出务工或创业,唱歌被视为不务正业,各个畲村唱歌的人少了,出现10多年的断层。
  2006年5月,畲族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概从那时起,许多老歌手发现,如果再不挽救这种民间艺术,可能会使之陷入失传的窘迫境地。”雷振寅说,老一辈歌手重新聚到一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租过地下室,唱过小公园,慢慢地,畲歌再次回到福安人的生活中,畲村开始重现昔日的热闹场面。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2013年,福安市畲歌协会成立。每逢岁时节令,各畲村便热闹非凡,纷纷举办歌会以示庆祝。历经数载的恢复与蓬勃发展,福安已成功孕育出十一项盛大的歌会活动,诸如后门坪‘二月二’会亲节歌会的温馨相聚,‘三月三’歌会的热情奔放,穆云桃花节歌会的绚烂多彩,‘分龙节’歌会的神秘庄重,以及塔仔‘七月七’歌会的浪漫邂逅等,每一次活动都如磁石般吸引着周边村落的民众与远道而来的游客。
  频繁的歌会,也激发了福安畲族歌手们的创作热情。2022年,由雷莉颖等歌手演唱的畲歌《这边山,那边山》在第十二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十五届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中获奖;2023年,钟神滔、雷秀娇等歌手在宁德市畲族民歌赛中演唱的《谁歌多》荣获创新民歌组金奖;2024年,福建省第十一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在福安市举行,吸引了海峡两岸各民族同胞的参与,福安的畲歌作品再次受到瞩目。
  “希望能带领协会做一些新的尝试,让更多年轻人能被民族音乐吸引。老一辈畲族人个个都是‘歌师傅’,过去我们能做到,将来我们也一样能实现。”福安市畲歌协会会长吴鹏雄说。
悠扬童声,传承民族风
  每周二下午,福安市坂中中心小学的个性化自主校本课程上都能看到身穿畲族服装的孩子。唱畲歌、学畲语、跳畲舞、打畲拳、识畲药……学校借助丰富多彩的自主课程,将畲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涓涓细流般,悄然渗透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田。如今,畲文化艺术教育已成为该校独具特色的教育品牌。
  “学校多渠道筹措经费200多万元,从2011年起开设个性化自主课程,分为畲文化传承、艺术、体育、科技创新四大类,共40多种课程。”校长阮书铃介绍说,自主课程覆盖了三至六年级的全体学生,高年级学生更是以身作则,引领低年级学生共同参与,营造出浓厚的参与氛围,激发了孩子们的自主学习热情。
  2012年,学校又成立了畲歌社团。该校虽有1000多名畲族学生,但真正会讲畲语的孩子并不多。“在畲歌教学中,畲语的发音很具挑战性。孩子们一般用拼音标记的方式来学习,通过反反复复地练习,将每个字的发音精准背下来。”社团老师郑雪清介绍说,畲歌以其独特的无伴奏形式,以及真假声之间频繁而巧妙的转换,对小学生而言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起初,不少同学面对这高难度的技艺,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甚至萌生了退意。
  于是,学校组织畲歌社团经常参加比赛和外出交流,孩子们在被认可、被肯定中逐渐找到自信,同时也感受到畲歌的独特魅力。畲歌社团越办越好,歌声越唱越嘹亮。
  2014年,坂中中心小学的《畲乡百鸟歌》节目参加了由福建省文联和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福建省首届“丹桂奖”少儿曲艺大赛暨第六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福建赛区选拔赛,并在激烈的角逐中荣获二等奖。这是宁德市少儿曲艺首次获大奖,实现了畲族少儿曲艺零的突破;在2015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快乐小山哈》节目荣获4个第一,彰显了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力。而到了2018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再次见证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其中《畲山喜鹊岭茶歌》荣获团体二等奖,进一步证明了该音乐节对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的认可。2023年,《颂花》获得第十五届福建省音乐舞蹈节三等奖……
  畲风漾四方,喜报频传来。因畲文化艺术特色突显,该校被教育部评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被省教育厅、省文联推荐为福建省首批省级美育师资合作联盟校之一。学校的小山哈合唱团现已向所有孩子敞开大门,他们不仅保留了畲歌的原生态韵味,还巧妙地将唱法调整至更适合小学生音域,使畲歌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更具艺术质感。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下一步,我们计划将畲歌与舞台剧结合的形式编排节目,将守正和创新结合,创作出受众面更广、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通过孩子们天籁般的嗓音多渠道将畲族优秀传统文化带向更远的地方。”阮书铃说。(记者 庄严 通讯员 雷津慧 李广 文/图)

声明: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