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书”写中华瑰宝传世之美
“山西永乐宫文物精粹暨数字艺术大展”亮相国家图书馆
1月15日,北京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三展厅宾客如云。幽暗的展厅里,平日尘封的典籍字符幻化为倾泻跃动的星光,《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的经文垂幕在步道上方熠熠生辉。尽管时隔700余年,永乐宫流光溢彩的文化仍然吸引着众多游客穿行其中,领略“观妙入真——永乐宫艺术展”的无穷魅力。此次展览依托151组222件(套)展品,涵盖建筑构件、造像碑、彩塑、纸质文献、拓片、档案等,分为“煌煌巨制”“金碧庄严”“遗珍重光”“神人仙仗”四个部分,再现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的壮阔。
1月12日,“观妙入真——山西永乐宫文物精粹暨数字艺术大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展。据了解,“观妙入真”系列巡展于2021年在山西博物院首展,后前往深圳、扬州、广州、青岛巡展,累计100万余人次观展,受到广泛好评。
永乐宫,作为中国现存唯一的元代官式建筑群,不仅以其宏伟壮丽的元代古建筑吸引着无数目光,更因满壁生动、栩栩如生的壁画而闻名遐迩,成为了中华瑰宝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次展览着重发挥‘文物+科技’作用,首次融合数字化前沿技术与手段,沉浸式展现文物‘口’中的历史故事。”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副院长安海介绍,随着科技的进步,本次展览得以首次大规模利用AI还原并展现永乐宫壮丽而深邃的艺术之美。科技的介入,让150余件永乐宫珍贵文物重获新生,古代工匠的智慧与精湛技艺得以深刻展现,壁画的绚丽色彩与灵动神韵也得以栩栩如生地再现。
“永乐宫能留存下来,就是一种奇迹。”安海强调本次展出的13组一级文物,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故事已足够震撼。其中,《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不仅首次呈现在公众眼前,还与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物《太清风露经》首次“同框”合展,让游客在古籍中感受历史的厚重。1956年启幕的永乐宫十年搬迁,让专家、学者发现了放置在永乐宫重阳殿屋脊西鸱吻中的《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残卷。
据悉,本次展览通过“蔚为大观”“和光同尘”“壁上乾坤”“山河永存”4个部分展开叙事。行进式弧幕剧场,重现三清殿壁画《朝元图》的恢宏场景,AI活化的三清殿神祇迎面“飞”来,让观众感受“众神朝元、满壁风动”带来的震撼。观众佩戴VR设备后,即可步入“画”中、破“壁”穿越,开启永乐宫的奇妙之旅。
“永乐宫文物修复与保护工作会一直继续。我们将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安海说。
AI技术的运用,无疑为这场展览增添了浓厚的科技色彩。通过数字化手段,永乐宫的艺术之美被赋予了新的生命。AI不仅还原了壁画的色彩与神韵,更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壁画之中,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让观众对永乐宫的艺术之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了由衷的敬畏与赞叹。
在展览现场,不少观众都表示,通过AI技术的呈现,他们对永乐宫壁画的理解更加深入了。那些原本只存在于古籍中的神话故事,如今通过AI的活化,变得生动而具体。他们仿佛能够看到古人笔下的神仙鬼怪在眼前翩翩起舞,感受到那份来自远古的神秘与庄重。
此外,AI技术还为展览带来了更多的互动性。观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每件文物的详细信息,甚至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亲自参与到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工作中来。这种参与感,不仅让观众对文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他们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与责任感。
可以说,AI“书”写的中华瑰宝传世之美,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了永乐宫的艺术之美,更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本次巡展将持续至8月31日。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