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艺术投资

第六届非遗相声大会聚焦创新—— 说学逗唱 “新”者为王

时间:2025-02-21 15:06:32作者:来源:本站

   由中国广播艺术团主办的第六届非遗相声大会日前落幕,近500万人次的线上观看量再次证明了相声艺术的强大魅力。本届相声大会既传承了传统相声的精髓,又凭借一系列创新作品展现了相声在当代的蓬勃活力。从冯巩、贾旭明等演绎的群口相声《一个大瓜》到金霏、陈曦的《甲方乙方》,这些作品不仅深刻反映了社会现象,还巧妙融入了现代元素。

  相声作为传统艺术,需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同时,展现时代的新风貌。

  “相声讲究新颖,缺乏创新便会失去生命力。观众追求新鲜感,而这种感觉源自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刘学俊直言,“相声跟音乐不一样,音乐具有独特的重复性魅力。而相声的关键在于‘笑料’,初次欣赏时会被新颖的包袱逗得捧腹大笑,再次观看时,‘笑果’就会打折扣,这倒逼着相声演员不断创新。”

  这一观点正是对相声艺术发展历程的精准概括。刘学俊表示,从侯宝林、刘宝瑞到马季、唐杰忠,到姜昆、李文华、冯巩、牛群,再到苗阜、王声、高晓攀、尤宪超等,一代代相声人通过不断创新,让这门传统艺术持续焕发新的光彩。

  新中国成立之初,很多相声演员说的还是未经整理的传统相声,演出内容低俗陈旧的问题较为普遍,演出效果不佳。以侯宝林大师为代表的老一辈相声艺人在北京发起成立相声改进小组,对旧相声进行革新与整理,保留其精华,剔除糟粕,净化语言内容,提升艺术格调,推动相声这门技艺走进艺术殿堂。在这一时期,《夜行记》《关公战秦琼》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应运而生,完美适应了广播发展的时代需求,带给观众无数笑声,并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20世纪80年代,电视逐渐普及,相声的表演形式也随之变化。马季通过不断地创新实践,为相声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一生致力于相声创作,作品数量多达300余段,歌颂与讽刺并举,至今他的《宇宙牌香烟》《五官争功》等作品仍广受喜爱。

  到了姜昆、冯巩这一代,相声的创新更加多样化。由姜昆、梁左创作,姜昆、唐杰忠表演的相声作品《虎口遐想》问世于20世纪80年代。该作品以一个人意外掉进动物园虎口的荒诞情节为载体,巧妙而深刻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与扭曲心态,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虚荣心等。姜昆利用电视这一新兴媒介,将相声的表演形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与唐杰忠表演的相声作品《着急》则通过刻画一个普通市民的生活困境,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普通人的焦虑。

  冯巩的《拍卖》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正值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时期。作品巧妙运用拍卖“良心”“诚信”等抽象概念的创意,深刻讽刺了当时社会上道德沦丧的不良风气。他更是大胆创新,将相声与小品巧妙融合,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相声剧”艺术形式。冯巩曾表示,优秀的相声演员要与时代同步,在创新中发展。

  这种创新精神在第六届非遗相声大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新”是本届相声大会的关键词。在三场演出中,一大批作品聚焦当下,充分展现了时代之新现象、新问题以及人们的新思考。例如,《一个大瓜》《精准推送》《骗子不好当》等作品直击大数据推送、造谣传谣、电信诈骗等社会热点,《我的妈呀》《我的烦恼》等作品趣谈健康养生话题,《白骨打散精》等作品通过人物刻画展现职场百态……这些作品紧密贴合时代脉搏,深刻反映了社会变迁与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百姓的喜怒哀乐及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生活。

  在本届相声大会前一日举办的新时代曲艺创作座谈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总监冯巩强调,文艺创作必须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他特别表示:“相声艺术不是简单的语言堆砌,而是对生活和人物的深度刻画。曲艺工作者要打开艺术触角,不断去捕捉生活中的本质。在‘日日常新’的鲜活现实中通过艺术加工创作具有时代特质的作品——这样的创作才能真正立得住、传得开。”

  冯巩结合群口相声《一个大瓜》这个因创意新颖、立意深刻引发广泛关注的作品进行分析。他将作品创作体系形象地比喻为“瓜子·瓜皮·瓜瓤”三位一体结构:以现实议题的“瓜子”为内核,生活细节的“瓜皮”为载体,价值引导的“瓜瓤”为深意,逐步深入,全面展现了作品现实性、生活性与指导性的艺术魅力。这三个特征提示从业者,要立足当代,才能创作出接地气、有温度、走得远的作品,这也是每个新时代曲艺人的使命与担当。

声明: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